昨日阅读时雨老师的一篇文章时,又看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关于这句话的由来,在时雨老师的文中也以故事的形式为大家做了讲述。
我想到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是在《王阳明心学》中,作者讲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这样一个内容:“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均能安之若素,方可心无烦忧,一心做自己应做或爱做之事,即便身处泥泞之中,仍能遥看满山花开。王阳明说:‘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不懂得身处泥泞之中而遥看山花烂漫的人,并非为泥泞所累,而是被自己的心态所拖累。”
有人曾经问过一些饱受磨难的人,是否总是感到痛苦和悲伤?有人答道:“不是的,倒是很快乐,甚至今天我有时还因回忆它而快乐。”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从心理上战胜了磨难,他从磨难中得到了生活的启示,他为此而快乐。换句话说,生活本来就是充满快乐的。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样的,有苦有甜,不一样的是人们的心态。与其在埋怨中度过,不如转变心态。埋怨只能证明无奈,生活不相信懦弱。
有关心胸的狭隘和宽广,《王阳明心学》中这样说: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怨恨是一种极为被动的感情,不仅不能缓解心中的伤痛,大多数情况下也不能给对方造成影响,仅有的用处便是伤害自己,折磨自己。怨恨就像一个不断扩大的肿瘤,挤压着生活中的快乐神经,使人们失去欢笑,整日愁容。
如今,对于怨恨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心中不存一分在意,那么心胸自然会宽广无私,从而实现本体的中正平和。心胸狭隘会给人带来无穷的祸患,而心胸宽广则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纷争,慰藉心灵。无论是为了个人的身心健康,还是为了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争取到发展的机会,都应以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
只有时刻保持宽广的胸怀,心存一份豁达,才能放下怨恨,重拾笑颜,并能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共同进步。也许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心中的豁达就能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豁达是一种修养,也是衡量一个人层次高低的标准。正所谓“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如果我们凡事都斤斤计较,锱铢必较,久而久之,不但心胸变得狭窄,而且常常对别人产生嫉妒和愤恨,对于身心都是一种莫大的伤害。只有敞开胸怀才不会被俗世尘埃所扰,才能安心地关注当下,保证身心的纯净。
只有做到待人处事不胡乱猜忌,面对摩擦和误会能放下心中的愤恨。心胸宽广坦荡,不以世俗荣辱为念,不为世俗荣辱所累。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