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命世_2.平王东迁

命世_2.平王东迁

作者: 月轮 | 来源:发表于2016-12-13 00:28 被阅读0次

命世

     - 从八王之乱到鸦片战争


平王东迁

宣王死后,他儿子幽王继位,而周朝的断代就始于周幽。

传说中幽王烽火戏诸侯只为褒姒美女那浅浅的一笑,这样狗血的历史我无法证明它是否真的发生过,但幽王确实是因为非常喜爱褒姒而废嫡立庶、废长立幼,使得当年周公旦制定的宗法制度再次受到严峻的挑战。另外,废太子宜臼对此肯定是非常生气,便跟他母亲一起跑到了他外公的申国。申侯知道后,发誓要替他外孙夺回王位,于是联合了鄫国,还借助于犬戎等西方蛮夷民族不断地去侵扰宗周。周幽王不敌,无奈之下只能举烽火号召诸侯起兵勤王。

但是诸侯的勤王军赶来,叛军已经逃走,而勤王军一走,叛军又来了,幽王实在是顶不住这种游击战。所以,很有可能是叛军进攻的次数太多了,幽王的烽火烧的实在是有点太勤快了,而各诸侯也疲于奔波,就像“狼来了”故事一样,最终在一次举烽火而诸侯不至的进攻下,叛军攻陷镐京。结果,周幽王也被追杀在骊山之下,褒姒和她与幽王的儿子伯服被掳走,捎带手,犬戎掳也趁机拿走了西周历代至幽王积累的大量财富,而宜臼则被拥立继位,为周平王。

周平王的继位本是一出引狼入室、卖国求荣、弑父杀弟的人间悲剧,但是故事的主角宜臼却能安心地坐上王位。虽然也有一些良心的诸侯国表示不服,从而另立幽王的弟弟余臣,为携王,但这时候已经有少数诸侯们尝到了权力的甜头,例如晋、秦。

晋国,因为与西周王室同宗,而周王室有任何问题第一个想到也是他们,所以晋国国君们也总喜欢下血本地去投资类似的不义之君,看谁更弱、谁更缺理,晋国就扶持谁。虽然这种类似的挟天子动作也回馈给了晋国丰厚的报酬,春秋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晋齐争霸、晋楚争霸,天下没有什么大事是可以绕开晋的。但晋国最后也落得跟周王室的一样命运,不仅自家公室斗争得厉害,更是在晋楚湛阪之战大获全胜后,公室权力被架空,土地被瓜分,行尸走肉般地过了不到两百年,最终被“三家分晋”,比周王室更早地丢掉晋公国的命,可谓不能不算是天谴。

正是由于宜臼的王位来的不正,所以平王才更需要诸侯国的支持,诸侯们也乐得其所。少数民族当然更是不懂浅尝辄止了,西方的犬戎尝到了甜头后,更是一再而三地、像对付周幽王那样地侵犯周王室,平王宜臼当然得不到几个诸侯的救援,所以他只能放弃宗周,再次迁都雒邑。

另一方面,所谓策立之功尾大不掉,没几年,周携王余臣就被晋文侯杀死,宜臼统一了周王室,但王权彻底旁落,诸侯纷争渐起。平王死后,由于他儿子在他之前先死了,于是平王坚持了他继承王位唯一的支持、也是最后的底线,嫡长子继承制,平王传位于他儿子的儿子,是为桓王。

桓王时期,与郑国交恶,郑庄公不服被桓王夺权、从而几年都不去朝觐,桓王也怨恨郑庄公不仅不来朝觐、而且还到处擅用天子的名义扬威。正是因为互相看不顺眼,所以双方最终在战场上相见。交战中,郑军的一位将领祝聃一箭射中了桓王的肩膀,周军败退,史称“射王中肩”。天子讨逆,反而被逆臣打败,周王室的威严从此扫地,至此,舞台的主角也从王室转变成各诸侯国,历史进入东周的第一个阶段,春秋。

对于春秋首霸的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以仁义为名九合诸侯,成为当世理想的避难所。而收留的各诸侯国落难子弟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后来接棒的晋文公重耳,但当时还世一个不起眼的小诸侯国公子,陈国的公子完也携家带眷地投奔了齐桓公,齐桓公也收留了他。古代“田”与“陈”音义略同,公子完死后,他的后代便改姓“田”。后来,齐桓公饿死深宫无人问,五公子争立,齐国形势便开始急转直下。到了齐灵公的时候,陈完的后代田无宇开始掌握了齐国朝政,并逐渐施行新政,争取民心,武装蓄力,发展实力,排除异己,争功夺权,终于在田和这一代,被周天子册封为齐侯,夺取了齐国所有的土地,完成了“田陈篡齐”的故事。

春秋战国的故事甚是繁多,不再展开。但是其中有一条支线不仅吞并了主线,而且也斩断了其他的所有支线,建立起了新的天命,是秦。据说,秦君是当年被姒启夺走的位子的伯益的后裔,而得益于西戎的侵扰,秦的先人们在商朝时期就是镇守边陲、抵御西戎的一把好手。到了周,更是成为周王室维护西部长治久安所依仗的得力助手,又因善于养马,得到周孝王赏识,被赐封为秦地,是为秦非子。后来,遇到了恬不知耻的平王宜臼这个败类之后,终于是因为护驾有功,被正式封为诸侯,是为秦襄公。

正是由于长期与西部少数民族战斗的原因,造就了秦人尚武的思想和能征善战的本能。但在晋齐楚吴轮番上台称霸的时候,秦穆公只能先攘外安内,慢慢吞并周边尚未开化的少数民族,默默地蹲在墙角韬光养晦。在战国初年,晋之三分之一的魏国率先变法图强,并打败了秦国,并夺取了河西地区。此后秦国三番四次想要夺回河西,均功败垂成,这让秦国君臣认识到了实力的差距,他们希望效法魏国,变法图强。

但当时魏国实力强劲,天下的人才所填报的第一志愿都是魏国,退而求其次才是齐楚秦赵燕等其他。然而在魏国的大批青年才俊中,有一个叫公孙鞅的小伙子被当时魏国的大臣公叔痤看中,并默默引为接班人培养。但公叔痤这个人比较自私,虽然有才有能,但万事总为自己先。之前他就已经把吴起排挤到楚国去了,现在又担心眼前的这个小伙子成为另一个吴起,索性将公孙鞅金屋藏娇、养而不荐。到最后自己得了重病魏王来探望他的时候,公叔痤才想起把那个小伙子给推荐上去。但由于公孙鞅被养在深闺,才干不能不被外人发现,所以反倒是弄巧成拙,让魏王觉得公叔痤是真的有病,你随随便便一个“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竟然要魏王“举国而听之”,还说什么“即不听,必杀之”,这真的是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

公孙鞅倒是不着急,他认为魏王如果不听荐去任用自己,那肯定也不会去听劝来杀自己,所以他继续留在魏国等待时机。之后正好秦国发布求贤令招纳人才,相当多的在魏国被闲置的人都跑去秦国试试运气,公孙鞅也是其中之一。然而公孙鞅的面试并不是一帆风顺,传说中他先用了圣道游说秦孝公,未果还被批评。然后又用帝道游说,仍然未果还被责骂。接着又用王道游说,继续未果还被责打。但公孙鞅仍不死心,他认为自己已经找准了秦孝公的脉搏,执意要进行最后一次游说,秦孝公很烦躁,威胁要砍了公孙鞅的头,但表示还是愿意坐下来听一听。这一次公孙鞅给秦孝公讲了霸道之术,如何富国强兵,如何争霸天下,秦孝公听的津津有味。

接下来跟着套路走,首先要酝酿,让大家有所准备,未雨绸缪,搞一个全国性的思想大讨论,把那些守旧派打下去,控制全国的消息出入口,舆论必须姓鞅。然后先颁布一个小法令尝尝鲜,探一探风声,过程中继续铲除异己。待到大权在握,就可以将变法的真正核心内容颁布实施。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变法的效果何如,继续加大变法强度,或者修正变法中的错误。这就是商鞅变法的粗略过程了。

商鞅变法之后没几十年,突然之间秦国就成了一个超级大国,吓得其余六国要联手六打一。但我们后来再看,其中不免有夸张的成分,都是纵横家们、特别是苏秦,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虚张的声势。变法后的秦国虽强,但当时的中国也不至像嬴政上台后的形势,光是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爆发出来的战斗力,秦国就完全没有把握能把晋之另一个三分之一的赵国单吃下去。还有整个战国时期就一直处于僵尸状态的楚国,到最后僵尸都快死了,还能利用楚国的余威去成就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

至于最后的周王室,在大约是在倒数第七代的时候,考王进行了周王的最后一次分封,将王室仅剩的大部分土地封给了他弟弟揭,以延续周公的职位,为周桓公。桓公死后,他儿子威公继位,而威公死,威公的儿子惠公继位。这时候,可能是威公的弟弟,也可能是威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根被赵成侯与韩共侯扶植,在城东自立为公。至此,在周王室最后的领地上被分裂成了西周和东周两个诸侯国,周王室失去了所有土地,寄居在西周国。在西周国,惠公死后传给其子武公,武公又传给其子文公,文公由于参与了各诸侯国合纵伐秦的事情,被秦军找到借口、出兵剿灭,西周国亡。而寄居在西周国的周赧王也在同一年离奇死亡,并没有新王继位。而另一个东周国,在几年之后也随即被吕不韦讨灭,周王朝的祭祀从此断绝。再后来就是秦始皇发起的统一战争,建立起来新的天命。

作者: 月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命世_2.平王东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nev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