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很重要,脱离场景分析现象继而得出结论是非常容易踩坑的。
在我看来,信息推荐的场景可以大致分为两类:有明确目的,没有明确目的(或者目的不明显)。
先说有明确目的的。
举个例子,垂直类型的交易平台,比如我所熟知的影视版权交易领域,面对大量IP,我们要知道,来访者的目的是要寻找好的内容,那么推荐引擎的首要目的有二:一是识别用户的兴趣点;二是将精确的好的内容推送给用户。
在这种情境下,质量判断(也就是能够区分优劣内容)的优先级高于推荐行为本身,有各种维度来评估一个内容的好坏,包括用户行为和内容分析等。
而且在用户意图识别的时候,要尽量做到“稳准狠”,有些东西可能不能完全靠机器去猜,而是要提前让用户表达意愿,哪怕看起来没那么高的科技感。
在这种场景下,信息茧房不是阻碍而是目的,不怕你提供不了茧房,而是怕你找不到用户的需求边界。
所以说本文中提到的保守派选民看自由派CNN的例子并不恰当,这是一种典型性的带着强烈目的的场景,就好比自诩某领域的公知,有可能经常会去别人的地盘上找找话柄。
另一种是目的不明确的,大家来这里更多的是放松、是探索是找乐子。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基于内容和行为的推荐还是协同推荐,受之前行为的影响会非常大。
特别是冷启动的用户以及没有授权通讯录读取功能的用户,基本上会被信息茧房缠得裹足不前。
所以,每次回家过节,当我发现并不能劝阻父母使用一些茧房类APP时,我通常会强制使用他们的手机一段时间,驯化一下内容的推荐模式。
比如某短视频APP,我会把那些推荐大胖小子、人生格言和养生秘诀的内容统统标记为“不喜欢”。
然后呢,我会刷一些军国大事、未来与远方的内容来保证我走后的一段时间父母能够接收一些新的东西,接收一些可能会改变他们思想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