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到的一篇文章让我反思,小镇做题家教育的局限性和惯性。
小镇做题家无疑成功了,但成功就会有对成功的依赖,这条依赖路径很稳也有收益,也是最多人走的路––鸡娃。但仔细想想,在学历越来越内卷的当下,鸡娃真的能稳定不变?我很怀疑。
现在还有一个现象,越来越多的人抑郁,抑郁为什么越来越普遍?你思考过吗?不担忧你孩子也得抑郁症吗?
大多数鸡娃的父母说实话,鸡娃也鸡的不对。文中说自己孩子幼儿园就开始学几百汉字和拼音了,而且因为不知道在知识性的灌输外不知道怎么引导,只能让孩子提前学。这个家长的做法我实在不能苟同。我认为,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小孩子最重要的是保护好他的天性,帮助其释放天性,并且观察他的人际关系是否健康,悉心观察发现他的天赋所在并给他提供相应的资源提前布局,还有注重身体运动和审美。这样子培养出来的小孩子元气满满,活力四射,对比一下小小年纪就带眼镜已经老气沉沉但知识渊博的小学生,你觉得哪个孩子才是更健康的呢?
曾经看到过一个成年网友评论说,当我觉得现实压力很大时,我都是靠着回忆小时候的快乐独自舔舐伤口。说明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因为那样的年纪那样的纯粹,纯粹才美好。成年人为什么有时候要去看小时候看过的电视剧与动漫呢,其实也是靠着回忆怀旧与解压。成年人的世界有太多的无奈了。如果一个小孩长大成年了,回忆中去都是无数的书和题海,他能不抑郁吗。
抑郁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压抑,长久的困惑与不快乐,爱的连接缺失。越来越多的人抑郁特别是青少年抑郁只是因为,他们比他们的父母追求的东西更进一步了,他们追求自由,追求创造,追求自我。父母无法理解为啥子女啃老也不去上班,因为上班没意义,工具人属性。一代是比一代更进步的,不可能说我吃饱穿暖了再去追求吃饱穿暖。90,00后们一出生就从来不用担心吃穿,必然去追求更高一级的东西也就是自我实现,可现实去比年轻人的观念落后,幸福的少数资本家和千千万万的打工工具人,巨大的现实落差让年轻人选择啃老也不愿意被压榨。
说说身体和运动。大学毕业后我猛然才意识到身体的健康强壮对于学习和事业起着怎样的巨大作用,可惜我从小没有强烈的意识到,以至于因为身体孱弱胸口郁闷身体乏力,社交关系一塌糊涂。身体的健康强壮是人的事业最基础,没有这个,做什么都没劲,什么都不想做。身体健康并不是看上去没病就行,而是要强壮,身体充满运动感,这样子的身体才能够经得住学业和事业的高强度蹂躏。像林黛玉那样动不动伤春悲秋胸口痛的人,能做成什么事呢,林黛玉要强壮得能倒拔垂杨柳才行。事业有成的人都特别注重运动习惯,像施一公每天一公里跑,钟南山每天举哑铃。蔡元培提出的军国民教育首先也是强调身体的,毛泽东第一篇论文也是讲怎么健身的,有识之士见解总是殊途同归。
再说说审美。审美对于我们这样子一个有农业社会传统和做题氛围强烈的国家,一直以来都是意识不到它的重要性。审美的重要性有多重要呢,我愿把它排第二名,因为一个懂得审美的孩子,他一定气质不猥琐,对于生活也有足够的热爱。
说说爱,爱是多么重要啊,爱是一种愉悦平和柔软的情绪,爱让人分泌多巴胺,感到放松舒服。
说说事业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