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不是亲身体体会悟出的道理是无法作为动力,能产出动力的只有糅合情绪的记忆和体验。
情绪的工作原理
在我们的童年时期,自我处于发育阶段,自我意识和抽象能力并不非常发达,所以我们的各种人生体验都带着简单情绪的记忆:吃到好吃的——开心,被烫到了——痛苦,玩玩具——开心,被爸妈打了——痛苦。这些简单事件包含的情绪成为我们认知的基础,我们一开始并不能记住有因有果的完整事件,只能记住情绪和触发情绪的情景并以此形成简单的条件反射。
等到人生体验开始丰富,我们累积了大量与情绪混合的记忆,并用记忆中的情绪来驱动整个人生。
每一天的体验都是全新的,但面对相对新鲜场景时,我们会把情景中的核心要素抽象为我们意识中总结过的一些标签。比如:老板脸色铁青手持文件快步向你走来。
于是你抽象出:我的管理者/状态糟糕/手持证据/情绪被压制/与我有关。
然后你迅速调动与这几个关键词有关的记忆。什么不守规矩被父母老师抓现行之类的记忆,唤起情绪,刺激肾上腺素加快分泌,大脑搜寻自己可能犯的错,想好应对措施。
而到做决策之时,正如《头脑特工队》的描述一样,情绪们将记忆球放在意识通道。或唤起美好记忆中的情绪来激励女孩前进,或是唤起悲伤情绪转化愤怒并控制意识让她离家出走。
成年人做决策的思想斗争,也是不同回忆所代表的情绪在斗争。也就是说,我们的决策,是通过理性的抽象过程,最终唤醒情绪记忆来完成的。
情绪与执行
这个机制的启发
1)情绪是我们做每一件事情的心理能量的唯一来源。
2)体验产生的记忆是我们情绪的唯一载体。影视作品脑补出的体验只不过是一次真实体验的唤醒。
3)理性认知转化为行动力的转化率,取决于理性所唤醒的情绪载体(记忆)的多少,以及情绪本身的强弱。
所以,拥有迸发的热情,不做就浑身难受叫想做一件事,理性认为你想做不是;有着无法抑制的恐惧不做就如坐针毡叫想做,理性认为不做不行不叫。当一件事做不下去,要么唤起成功后的喜悦来保持好状态,要么唤起失败后的痛苦逼迫自己前行。
按照这样的理解,一切行动力的根源在于:基于自身体验的情绪。
情绪运用
当你看不进书,烦躁不安之时,不要轻易否定烦躁情绪,
尝试寻找书中的乐趣和用知识获得成就感(装13)的快乐———这是最积极的动力。
没有的话,找找看“完成一件事”的冲动,这是次好的动力。
还没有就找第一生产力:deadline的压力,这是危机应激状态产生的三等动力。
若无充分的人生经验提供的情绪体验做基础,就只能去累积他们。因此吃的亏,全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写到这里我惊讶的发现我预估自己写这篇文章的时间是实际所需的一半都不够,对自己的效率真的心里没数啊。
所以懈怠的时候,正确的方式是
想想自己上次完成那个项目大家开心的感觉,加把劲哦(唤醒正面情绪)
想想自己上次拖延办坏事时心中的悔恨,所以抓紧(负面情绪唤起)
每次听到这段旋律就很燃,现在听听吧(调动记忆)
而不是和自己讲道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云云。简而言之,顺应着情绪的冲动去自然而然的产生行为,体验情绪,并从中获得动力。
至此,我想这篇知乎高赞回答强化了我已有的一点价值观:丰富的人生体验是无限宝贵的财富。
经验除了是道理是方法,还是各种场景下的情绪体验,而这种情绪体验是做人做事的心理能量来源。你有一万种成功体验带来的愉悦回忆让你去追赶,有一万种失败的体验让你带着恐惧去奔跑,有一万种探索的快乐不断激起好奇心,有一万种与人相处的情感体验来平衡你患得患失的内心。
只有丰富实践带来的情绪体验,才能在一步步的前进道路上转化成不断前行的动力。
所以我更觉得每日的用阅读订阅的文章这样的方式寻找动力是很可取的。
践行者,就是干,
这是知乎高赞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161095/answer/78265818?hb_wx_block=0的总结和复盘,希望同样对你有所助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