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教育散文
《沉重的陪读》:沉重的生命

《沉重的陪读》:沉重的生命

作者: 易寒yy | 来源:发表于2017-03-25 20:02 被阅读0次
    《沉重的陪读》:沉重的生命

    1

    《沉重的陪读》——这是贾平凹盛赞的“人民诗人”党宪宗15年写就的纪实文学作品。二十年来的大半时间,他一直在农村调查访问,研究农村人供养大学生难的问题,曾写过《沉重的母爱》和《沉重的回报》。

    《沉重的陪读》讲述的是农村人为了陪后代读书所经历的经济上、精神上的种种苦难悲欢。

    老实说来,党宪宗文笔并不如何,过于直白朴素,当然也可能因为书中大多是访谈记录之故。议论方面也平淡寥寥,深度远不及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且从其对当事人的态度即可看出,包容心不够,访谈掺杂了太多自己的褒贬爱恨。

    不过若是作为一手资料来读,倒确实有值得赞赏之处,资料真实可靠,全面到位。

    2

    在贫困的农村人看来,孩子读书是天大的事。只有后代靠知识改变了走出贫穷,家庭的状况才会得以改变。观念已然根深蒂固。罗振宇说:最大的市场是认知。于中国广大的山沟野壑来说,最大的苦难和最大的幸福亦都是源于这样的认知吧。

    印象最深的是这个故事:

    书中记述了一位苦难的妇女。先后死了两个丈夫,小女儿不到两岁患脑膜炎咬着,大女婿在煤矿上挖煤,在一次瓦斯爆炸中丧命,不到一年大女儿又死于车祸。

    她为了外孙女能在县城接受好的教育,对得起死去的女儿,也让后代有些希望,便变卖家产,带着傻儿子来到县城租着一间十二平米的小屋子。

    外孙女很听话,三人省吃俭用日子还能勉强维持。一个月之后的国庆假,外孙女回来说学校安排以后每周补五个晚上课,每月一百五十元。

    这是全家人一个月的生活费。没办法,五十多岁的寡妇没有经济来源,只好腾出一半时间,带着傻儿子上街捡垃圾。

    二女儿也在县城陪孩子读书,母亲来到县城两个多月后她却一直不闻不问。后因为贫穷而跟外地人私奔,把儿子扔给了母亲。

    傻舅舅虽然不谙世事,却深爱两个外甥,视孩子读书为头等大事。为了接送两个外甥,舅舅冬天滑到在雪地上,车祸丧命。为孩子们得来了五万块的赔命钱……

    这是习惯了亲人的离开却还是辛苦抚育孩子的奶奶,这是一个每月生活费只有一百五却不吝啬孩子教育的断代家庭。

    当一切的苦难压在这位农村妇女身上时,她再怎么焦心,再怎么夜不能眠,早上还是按时起来给外孙做饭,晚上还是按时接外孙回来。

    孩子的教育,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这位目不识丁却坚韧忍耐的女性的信仰。陪读,是她长长久久继续下去的生活状态及动力来源。

    3

    越贫困的地方,一般来说,越重视教育。我所见的,不如党宪宗采访的这般沉重,却也是陪读的典型。

    家属国家级贫困县,泡沫经济,物价虚高。小学初中各有聚集地,还不算明显。一到高中,经济实力好的家庭拼命把孩子往省会送,去四大名校。不过大多还是送去县里最好的高中,于是乎,长亭外,古道边,狭隘的房子拥挤着喘气,陪读的母亲们成群地送饭。

    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这几乎是所有家长的共同期望。于是,有能力的母亲辞掉工作全职陪读,条件差点的边工作边陪孩子,起早贪黑,定点送饭,洗衣打扫,收拾书包。

    有多少期待,担多少重担。

    无意评论陪读有用与否,至少家长安心。自己如意便罢,若是不如意,更怕后代落下。这似乎是生来便背负的使命,是你的动力也是压力。把自己的岁月交给孩子,以此为筹码与未来来一场盛大的赌局。或许从此康庄大道,但更多的,不会有什么改变。

    因为未来与命运并非只要读书便能改变,当然它是一条至关重要的途径。但,这是无可奈何的阶层差距,这也是必须为之的艰难爬行。

    沉重的陪读,沉重的生命。一路苦难,满目疮痍;一路奋勇,十年叹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沉重的陪读》:沉重的生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nnc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