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2018年已过去了三分之二。回顾这8个月,给我带来最大收益的习惯,是用”得到”app听书,忍不住安利一发。
打开得到app后,首页左上角有“听书”的图标,点击进入后,就会看到下图的[每天听本书]栏目。这是我过去半年里使用率最高的知识输入平台,目前我听了109本书(部分书听过不止一遍)。

每天午饭后,我会边散步边听书半小时。由于习惯把音频设置成1.5倍速,听完一本书的解读只需要十几分钟。我的感觉是,听书虽然无法取代读书,但它是一个性价比极高的[拓展知识边界]的方式(偶然看到刘润老师,得到最受欢迎的课程主理人之一,也有过类似的评价)。
下面我会结合具体例子,分类介绍下我觉得收获最大的几类书。
收获最大的书
一,对于特别感兴趣、想深入学习的话题,可以进行主题听书。
主题阅读是很多阅读大师、爱书之士经常采取的阅读方法之一。被誉为“阅读圣经”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把主题阅读看作阅读的最终目标,认为它可以帮我们达到“辩证的客观”。得到app中的听书栏目,上线了很多“主题书单”。我自己的收获主要有两点:

主题听书能帮我快速筛选出自己真正需要进一步精深阅读的书。我近两年最关注的话题,是亲密关系的经营。之前通过一些经典书目的阅读,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当我听《爱情社会学》时,发现它讲到的依恋类型、爱情三角理论都是我通过《亲密关系》、《读懂恋人心》等书熟悉了的,这一方面说明本书对我的意义可能不大了,另一方面也带我温习了一遍这些关键知识。
另外,主题听书非常有利于进行知识间的互联。 由于听书耗时非常少,我们能以非常低的成本快速汲取各书的精华,并在记忆鲜活的情况下,串联起不同书中的内容。比如通过心理学的主题听书,可以对比弗洛伊德、阿德勒、弗洛姆等心理学大家们的理论和思想有何异同。
二,有的书能拓展思考问题的视角,比如讲述行业发展,或某一特定话题的书,或学科融合的书。
讲述行业发展的书:《出租车!》通过介绍纽约市出租车司机的行业历史,折射出了美国社会的一些重大变迁,比如30年代初的经济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女权运动。
讲某一特定话题的书:《乡土中国》通过分析中国社会由于长期的农耕文明而形成的社会关系,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至今在中国仍根深蒂固的一些理念。
融合两个或多个学科的书:比如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分析艺术的《艺术创业论》,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足球产业的《足球经济学》,教你用数学找到真爱的《爱情数学》。
三,工具书能快速提供高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工具书的例子有:《开口就能说重点》、《请求的艺术》、《非暴力沟通》、《番茄工作法》等。 实际上,对于后两本,我在读原书时就发现很多内容可以跳过,所以用听书的方式来快速了解内容,能节省时间。毕竟,工具和方法的效用,只有在你实际运用了它时才能体会到。
四,一些有趣的生活类话题的书,可以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比如,母亲节来了,同事说打算送母亲一束康乃馨,你可以聊聊在《鲜花帝国》里听到的母亲节送康乃馨这一习俗的由来;朋友聚餐时,看到满桌的猪肉、羊肉、牛肉,你可以谈谈从《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中学到的:犹太人为什么不吃猪肉,美国人为什么爱吃牛肉,以及英国人为什么爱吃羊肉;跟朋友在酒吧小酌时,你可以分享《醉酒的植物学家》中关于酿酒的那些小知识。(在此友情提示:装X有风险,请把握分寸。如果你在生活所有细节上都一副比别人懂很多的样子,很难不被人揍,哈哈)
对于我来说,如果这些书也要每本都精细地去读,实在是太不划算,而用听书的方式去了解它们,心态就可以放轻松些,因而很容易产生收获新知的小惊喜。
构建知识体系
看到我的这四类收获,相信你此时会同意我之前的论断:听书是一个性价比极高的[拓展知识边界]的方式。
在思考听书的价值时,我想到了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理论。作为股神巴菲特的导师与人生合伙人,查理·芒格极具人生智慧。他提出了多年来为人称道的“多元思维”,提倡要不断学习众多学科的知识,来形成一个思维模型的复式框架,因为他认为,如果用单一的思维模式去看待事物,就可能会扭曲现实,直到它符合自己的思维模型,进而犯下愚蠢可笑的错误。
“做通才”的重要性我想没有人会反对,但是实施起来却难如登天,毕竟普通人很难企及芒格的毅力和学习力。更何况,我们通常认为,一个好的知识体系,从宏观上看,是字母T。也就是说,只具备芒格所提倡的多学科的广泛视野还不够,还需要在个别专业上有深度钻研。
那么,如何利用听书栏目,来构建“又专又广”的知识体系呢?我的建议是,
一,以主题听书为主,而以上文中第2、3、4类书,和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书为辅。
得到的编辑们力推的那些“主题书单”,主题分类精细,书籍质量较高,可以为你节省不少选书的时间。可以短时间内听完一个书单,之后对于最有价值的书,找来原书做深度阅读。
二,对于有价值的书做二次处理:做笔记、分享(或自己复述)、读原书。
一些好书的信息密度还是相当大的,如果只是听一遍,可能很快就会忘记。所以进一步的处理很有必要。按照二次处理所需的心力资源由低到高排序,我推荐三种方式:做笔记(我自己是用活页纸做笔记,一个音频对应一页纸,井然有序)、文字或口头分享给他人(或自己口头复述)、读原书。
三,把听书的时间固定下来,形成习惯。
知识体系的构建,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以何种方式能更好地坚持听书,是个很值得思考的事情。这个“习惯养成”范畴的话题,在本文中不展开讨论。不过,一个非常有效的小技巧,是把听书安排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比如我就是12:30-13:00),最开始需要刻意记住这件事,但慢慢地,你会发现它已融入你的生活,很难忘掉。
其他碎碎念
除了以上的收获,我强烈推荐得到听书栏目,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不费眼睛、保护视力,二是可以填充零碎时间。 我个人很推荐购置蓝牙耳机,因为如果随时充分利用的话,无数的零碎时间都可以被变废为宝(我本人就是在做家务、护肤梳妆时,听了不少英语材料、“罗辑思维”栏目等)。
目前我对得到听书栏目唯一的不满,是它直接大大降低了我读书的时长。听书似乎能以更方便的方式,在单位时间里获取更高浓度的知识。但我深知,听书是断然无法取代读书的,它们有各自的价值和乐趣。我时常提醒自己,我听到的内容,都是经过解读人二次加工后的产物,因而它们不免会一定程度地丧失客观性。所以,我会持续努力在听书和读书中寻找平衡点。
如果真的能做到“每天听本书”,你在今年剩余的时间里,还能听122本书!是不是心动了呢?那就赶快来和我一起学习吧!

Evita Zhao:
英语教师:国际高中SAT&ACT教师。伦敦大学学院(UCL)对外英语教学硕士Distinction获得者、学生代表;中国最了解“影子跟读法”(Shadowing)的人之一;剑桥大学英语教师资格证(CELTA)持有者。
分享者:人生信条是“温暖地传递智慧,助人成长”,并因此而对世界怀有好奇,对生活充满热情。曾受邀在幸福进化俱乐部﹑战拖会等社群做分享,组建过多个线上和线下成长社群。目前最关注的领域包括:英语学习、职业规划、个人管理、亲密关系的经营。
生活记录者:喜欢做周检视、月检视,自由写作爱好者,时间事件日志记录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