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传记
巨人心中的巨人,大师笔下的大师--闻一多

巨人心中的巨人,大师笔下的大师--闻一多

作者: 杨小小小威 | 来源:发表于2019-05-10 20:08 被阅读13次

他,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辉煌的作家。

他,不是有着风流艳史可以让后人拿来反复炒做的文人。

但是,没有人可以忽视他的风骨;没有人能忽视他在中国文学研究上做出的杰出贡献;没有人会不惊叹于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即使是只读过他一篇演讲词的人,也会为他的精神所折服!他——就是闻一多先生。

闻一多生于1899年11月24日,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十三岁时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闻一多紧随校园运动的潮流。他激清难捺,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之一,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1922年7月,他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进行学习,在专攻美术且成绩突出时,他更表现出对文学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对诗歌的酷爱。

1923年9月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闻一多随校迁往昆明,任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后的西南联合大学教授。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毅然抛弃文化救亡的幻想,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和争民主、反独裁的斗争中。

1938年9月28日,日军飞机第一次空袭昆明,闻一多在空袭中头部受伤。为了安全,他一家于1940年底搬到北郊的大普吉镇,遂后又搬到陈家营。就是这时,华罗庚的住所被日机炸毁。闻一多听说后,立刻把华一家接到自己的房子同住。闻一多租住的是二楼正面和一侧屋。华罗庚一家来后,闻一多在正面最大的一间房子中间挂上一块布,一分为二。这样,闻家八口与华家六口便开始了朝夕相处的“隔帘而居”生活,不但闻与华成为忘年之交,连孩子们也成了好朋友。

后来,华罗庚还写了首诗记载这段共同的生活:

挂布分屋共容膝,岂止两家共坎坷;

布东考古布西算,专业不同心同仇。

那个时期,教授们的清苦生活难以想象。这样的环境,早已把向来清高的教授赶出了象牙塔,许多正直的知识分子都开始对国民党失望了。

1943年,他开始得到中共昆明地下党和民主同盟的帮助,党通过不同渠道,给他送去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他开始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从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发表后,他表示五四给他的印象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的向五四宣战,是无法接受的。

1946年6月29日,民盟云南支部举行社会各界招待会,他在会上宣布民盟决心响应中共的号召,坚持“民主团结、和平建国”的立场,号召“各界朋友们亲密地携起手来,共同为反内战、争民主,坚持到底!”[7]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主持人为了他的安全,没有安排他发言。但他毫无畏惧,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痛斥国民党特务,并握拳宣誓说:“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下午,他主持《民主周刊》社的记者招待会,进一步揭露暗杀事件的真相。散会后,闻一多在返家途中,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

闻一多热爱祖国,爱国主义如同一条红线贯穿他的一生,最后把他引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他一生的道路是曲折的,他曾经有过迷茫、失误与苦闷,但是经过深思和中国共产党的关怀与帮助,终于找到了真理,而一经找到了真理,他便义无反顾,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为实现真理而英勇奋斗,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闻一多博学多才,除新诗与古文学研究外,在美术、戏剧、书法、篆刻等方面也有相当高深的造诣。

新时代提出新要求,新征程呼唤新作为。闻一多老先生的精神正指引着一批批中国青年追寻心中的那片圣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巨人心中的巨人,大师笔下的大师--闻一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nsz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