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博学、审问、慎思

博学、审问、慎思

作者: A561草莓 | 来源:发表于2018-05-12 21:03 被阅读0次

        前面我们介绍了五伦关系,五伦关系最后可以用三个字来总结,那就是“君、亲、师”,“君、亲、师”与“天、地”并列为五尊,万物当中最尊贵的就是“天、地、君、亲、师”,而“君、亲、师”就是要把天地之德演出来,这样的“君、亲、师”才能真正让人尊敬。

          “君、亲、师”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从外在看来,“君”是代表领导人,“亲”代表为人父母者,“师”代表老师,其深层的本质是:“君”代表以身作则,“亲”代表关心爱护,“师”代表引导和教诲。

          现在有的当老板的人感觉员工不好管理,老板就要反观一下自己,有没有做好“君、亲、师”的角色。老板在做“君”这个角色时,有没有以身作则?是用权位在压别人还是用道理榜样感化、带动员工?他在做“亲”这个角色的时候,有没有把员工当作自己的亲人来看待?在做“师”的时候,有没有耐心的给员工点点滴滴的指导?

            现在为人父母者感觉孩子不好带,那我们看一下父母“君、亲、师”的角色有没有扮演好。为人父母者要做好“君”,要现身说法给孩子看,父母都希望孩子要好学,而有的父母自己边搓麻将边大声呵斥孩子:“你赶快给我去念书,我数到三,不然打你”,所谓“言教者讼、身教者从”,自己做不到,孩子理所当然不服气你的管理。有些父母亲拼劲全力照顾疼爱自己的孩子,生怕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啥事都帮他做的好好的,请问这是否是正确的“亲”的角色?至于“师”的角色,很多父母亲直接把孩子推给了婆婆、保姆、辅导班,那么他所谓的“师”的角色自然没有扮演好。

            明白了五伦关系,接下来我们进入的是学习次序,“学之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最后要笃行,学问最重要的就是要知行合一。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博学,博学就是广博的学习,可是《三字经》里面讲的“教之道、贵以专”,教跟学是一回事,所以学也要专。那么到底应该“专”还是应该“博”?两者是否矛盾?其实是这样,求学问时,一开始一定要专,要一门深入,当掌握了圣贤教诲德行的纲领之后,具备了一定的智慧、定性、根基之后再开始广博学习,所以在求学方面,博学是要等打好根基才开始的。

            生活方面就需要广泛的学习。比如孩子在生活中如何吃饭,要不要学?假如他吃饭声音很大,与别人一起吃饭时很失礼,别人就会对他印象不好;行、住、坐、卧要不要学?现在人不行、住、坐、卧,站没站相,长期下来脊椎都弯掉了,现在很多人喜欢睡很软的床,脊椎、骨骼都受影响;“洒扫”需不需要学?“洒扫”就是做家务,曾经有这样一幅漫画,一个学生带着博士帽,他的妈妈在喂他吃饭,试问,这样的博士能真的成为人才吗?“应对进退”需不需要学?应对进退就是与朋友、与长辈相处时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当然需要学,不仅需要学,还要好好学;见面与人握手需不需要学?当然也要学,握手时,首先要态度真诚,要正是对方,握手力度要适中,时间长度要把握好等等。生活教育处处皆是,处处留心皆学问,一定要在生活中博学。

          孔夫子的教诲有四件很重要的事情,第一件就是“德行”。第二件是“言语”,所谓“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第三件是“政事”,政事广泛的来解释就是做事的能力,处理事情的智慧,现在的家长都不让孩子干活儿,“玉不琢、不成器”,所以现在孩子处理事的能力一直下降不是没有原因。第四个是“文学”。

          博学是求学问的第一个重点,第二个就是审问,要先有博学,才能进入审问,为什么? 当他有所学习才知道圣贤学问的纲领在哪他才能顺这这个道理来询问、来发问,所以有学才有问,学问、学问,学了之后才会问。而在问的过程中,我们要以至诚恭敬的心去领受别人的教诲。当然你要问必须要问对人,要找可以信任的人、找有德行的人来问。问好之后,你要好好的去思考,也就是“慎思”。

          慎思是谨慎的思考。父子关系中,你如何谨慎地教育孩子?要慎于始,这就是慎思;君臣关系中,要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劝诫领导,他才会接受;下属不听话的时候,领导真也要思考一下,到底是哪里出了状况,下属才不服从领导,领导者要慎思,要把原因找出来,检讨自己;夫妻关系当然也要时常谨慎地区思考,家庭的共识是否非常坚定,两个人对孩子的教育原则有没有统一;每个人在人生很多价值观当中要求慎思,对世间很多看法、想法不可能照单全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博学、审问、慎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nwh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