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华杉讲透《中庸》中庸华与华书房之中庸
#华与华书房#《中庸》【32】学习学五条,少一条就不是真学习

#华与华书房#《中庸》【32】学习学五条,少一条就不是真学习

作者: 华杉2009 | 来源:发表于2017-12-21 07:42 被阅读753次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是学习之道,是 “学习学”的纲目。程颐说:“五者废其一,非学也。”这是学习学五条,少一条就不是真学习。我们一条条来体察一下:

    第一是要博学,学习首先是一个数据录入和积累过程,学习怎么学通的呢,都是触类旁通。你脑子里的数据要够多,它们之间相互才能发生化学反应。所以读书必须旁搜远览,于古今中外事物之变,无不考求,广博见识,才能义理精通。

    有朋友曾经问我,为什么你读书能记住,我读书老是记不住呢?

    我说:“因为你没读完。”

    他承认确实没读完。很多人都爱读书,还成天找人开书单,但都是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即便是“读过”的书,其实也只是翻过,很少有一本读完的。

    曾国藩讲读书:“一本未完,不动下一本。”这样保证每本书都读完。我自己的体会呢,一本未完,不动下一本,我觉得还有点枯燥。我通常是三本书同时在读,一本专业书籍做主攻,一本历史书做调剂,还有一本轻松的文学类书籍做休息消遣,就像上学,有语文、数学、英语几本课本都在书包里,每天有不同的课。但是一定保证每本都读完。

    朋友又问了:“确实好多书只是翻一翻,没有认真读完。但是,也有的书我读完了,也还是记不住,为什么?”

    这个问题答案也很简单,我说:“因为你只读了一遍。”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专门研究学习于遗忘,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时间间隔,记忆量

    刚记完,100%

    20分钟后,58.2%

    1小时后,44.2%

    8~9小时后,35.8%

    1天后,33.7%

    2天后,27.8%

    6天后,25.4%

    从这条曲线上我们可以看到,刚记完20分钟,就差不多忘记了一半,六天后剩四分之一了。但是,这是以你吸收了100%为前提假设的。我们读一本书,当这本书最后一页读完合上的时候,有没有理解记忆100%呢?恐怕这时候有25%就不错了!那么20分钟后就剩13%了,六天后剩6%。

    可怕不?

    所以,温故而知新,一本书不能只读一遍,要读三遍。重要的书,每隔三年重读一遍。书没有变,但是你在变,今日之你不是三年前之你,读到的体会会不一样。

    书要反复读,又要多读不同的书,在这本书上没注意,没理解的,在另一个地方看到,就触类旁通了。

    这么看来,怎么博学呢?就是要花大量大量的时间读书。要压倒性的时间投入,要大块大块的时间投入。怎么安排出时间来?曾国藩讲了两条:一是少举事,少应酬,晚上不要出门,早上早起。少举事什么意思,就是少做点事。当时他是叫弟弟曾国荃,打下南京城,衣锦还乡之后,不要头脑发热,今天给家乡捐一条路,明天捐一座桥。这样表面上是做好事,但是呢,耗费自己的精力,耽误自己学习自修。咱们今天呢,各种不必要的事务太多了,手机有那么多信息要看,外面有那个多论坛演讲要参加,还有各种不速之客,动不动就约,“一起聊聊”,哪有时间读书呢?还是你自己,把所有无聊的事都看得比读书重要,那就没法深入学习了。要学习,就跟谁也不约,除了必要的工作,拒绝一切可约可不约的约。

    曾国藩讲的第二条,是日日不断之功。他说,做任何学问,都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一定是有计划,对自己有要求,每天都学。他讲得很具体:你不能说今天忙,把今天的学习任务放在明天。也不能说今天有时间,把明天的功课先做了,一定是每天做当天的。你也不能说我这几天要出差出门,回来再补,你出门总得住旅馆吧?把功课带着,到旅馆做。

    你看,曾国藩讲得这么具体,他是切实笃行,自己这么做的,然后告诉我们。我也按他说的做,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做我的功课——写作。坚持了几年,写了五六本书,我想再坚持几十年到死也没问题吧。自己养成了习惯,就不愿意打破,我就是住医院,早上功课也没耽误。

    不管做什么事,首先是把时间排出来。

    第二个讲审问。读书学习,总有不懂的地方,不懂就问,一定要把它弄清楚,没搞清楚就不要放弃。如果“好读书,不求甚解”,那读一千本不如认真读一本。学就要学个明白。

    不明白就要问,脸皮要厚,仔细问明白。问问题要真问,很多人问问题都是假问,要么是根本没提问,只是假提问之名,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要么是提的问题和老师讲的事根本无关,还更多的,是挑战式提问,都不是为了自己学习。所以审问之,是诚的修炼,而提问,本身就需要诚意之问。如果提问本身就没诚意,也就修炼不到诚了。

    第三是慎思之,这个慎思的慎,是两个方面,一是问得明白了,回家还要自己仔细思索,切己体察,事上琢磨,然后有所得。另一方面呢,也是叫你别钻牛角尖,别想得太多了,变成穿凿附会,不是真心求道。要本着大道至简,平易之心,求之于真切之处。

    第四条,明辨之,是于义理精微,公私之间,加以辨别,辩其何者为是,何者为非,何者似是而非,何者似非而是,都一一明辨之,然后能尽其精微,丝毫不差。

    注意,这里明辨,是辩,不是辩,不是辩论的辩。有句话叫“真理是越辩越明的。”此言非也!真理是越变越糊涂的才对。君子明辨而不辩,辨析的辩,是诚之,是有诚意的。辩论的辩,就没诚意。辩论往往是比赛,就像亚洲大专生辩论赛,是为了争胜,所以叫“屡变以求胜”,说法变来变去,相互挖坑,就是为了压倒对方,不是为了一起追求真理,一起解决问题。就像我们公司里开会,本来是一起解决问题,但是很容易就会变成辩论争胜,再把胜负跟自己的权位联系起来,那这会议算是完蛋了。

    最后讲笃行,博学了,慎思了,审问了,明辨了,前面四条都一百分,但是,没有笃行,那就都是虚文,前面四条都是一场空。因为知行合一,没有笃行,就是一场空。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行,你一定都笃实去做,才有体会,才是真知。

    这一段,还是在讲前面的择善而固执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就是择善,从知识义理的海洋中把善择出来;笃行,就是固执之,坚持去做。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能一者己百之,人能十者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弗,不。措,放弃。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都是求诚的事,但是每个人资质禀赋不一样,未必人人都能一下子就干成,必须专心致志,笃实用功,才能有所成就。于古今事物之理,不学则已,但要学时,便要博闻强记,件件都搞明白才罢,有一件没搞明白,也不放弃。有疑问的,一定要去问,有一件没问明白,也不放弃。有该思索的,一定再三筹度,一定融会贯通才罢,有一件没想明白,也不放弃。有该辨别的,一定细细剖析,做到明白不差才罢,有没辨明白的,也不放弃。要切实笃行,凡事彻底,做不彻底的,也不放弃。

    如此这般,别人一遍就会的,我做一百遍;别人十遍练成的,我练一千遍。真能这样下功夫,义理自然浑融,气质自然变化,虽是生来愚昧的,久之亦豁然贯通,而进于明矣;虽是生来柔弱的,久之亦能毅然自守,进于强矣。而如果你本来是聪明强毅的,而又能勤奋砥砺的,定能成大智大勇之人。

    曾国藩说,读书能改变人的气质,进而说,读书能改变人的骨相。他自己并非天资超群之人,就是靠这种人能一者己百之,人能十者己千之的精神,成为一代圣贤。

    以上是第二十章。张居正讲解说,这一章讲帝王治天下的大经大法,极其详备。首先讲文武之政,在于有明君贤臣,而明君贤臣的关键,在于国君之身,因为有什么样的君,就有什么样的臣。中间呢,就讲以三达德行五达道,都是修身之事。治天下国家有九经,这九经,都是靠自己修身而由内而外,由近及远,扩充放大推广到家国天下。最后呢,就讲修己治人,都本于一个字——诚。至诚,是天德。九经,是王道。有天德,而后可以行王道。这天德王道从哪里来呢?从学知利行中来,从学习中来。怎么学习呢,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华与华书房#《中庸》【32】学习学五条,少一条就不是真学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华与华书房#《中庸》【32】学习学五条,少一条就不是真学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rdo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