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文明的韧性

文明的韧性

作者: 41db182bca7d | 来源:发表于2021-05-27 16:45 被阅读0次

来源:美术与设计学院

班级:19美教2班

作者:吴永连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中唯一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文明。中华文明发展的连续性就是其文明韧性的体现。中华文明发展的连续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在其发展过程中未曾被外来因素所中断;其二,中华文明在文化发展史上也未曾有断裂现象。

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在其发展过程中未曾被外来因素所中断。中华文明产生于金石并用时代和青铜时代。经过夏、商、周三代的连续发展,到春秋时期进入铁器时代。与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爱琴文明不同,中华文明没有被外力所中断。中国古代国家经过春秋、战国之后,继续向秦汉时期的更高阶段发展着。公元四、五世纪,中原地区也发生过民族的移动,还建立过不少由少数民族为最高统治者的政权。但是这些变化在本质上都是朝代的分合或更替的问题。以后,在元代和清代,两度出现过以少数民族成为全国最高统治者的皇朝,但这些皇朝和以汉族为最高统治者的皇朝一样,在本质上都是各族上层统治者的联合政权,只不过是具体结构有所不同而已。所以,中国作为政治实体在历史上从未被外力所中断。

中华文明在文化发展史上的连续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文字发展的连续性,这是一种文化赖以流传的工具或形式的连续性;另一方面是,史学传统和文学传统的连续性,这是一种文化精神内容的连续性。

中国古代的文字在发展过程中未曾发生断裂现象。甲骨文到金文,金文到小篆,小篆到隶书,隶书到楷书,繁体楷书到简体楷书,整个发展过程十分清楚、完整。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不管字形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字的构造总是以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共同原则的。这些原则象一座联系古今汉字的桥梁,今人通过它可以辨识古代文字。

中国历史传统的连续性。历史著作是客观历史发展过程的文字反映。《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书记载了大量的先秦史事。司马迁所作《史记》,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连续性。自《史记》以下,历代均有断代的纪传体正史,它们首尾相衔,形成一条史的长龙。史册中所载内容可以证明:中国自夏以来,中国历代君主世系直至清溥仪止迄未中断。

中国文学传统的连续性。中国文学从《诗经》到汉、魏古诗、到唐代律诗、到宋词、到元曲,从楚辞到汉赋、到骈体文、到散文、到白话文,其间都有着相当清楚的沿革关系。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辉煌的未中断的历史,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成就。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我们继续保持一股子革命的干劲和勇气,传承中华文明,激发文明韧性。每个人都是文明的传承者,期待更多青年站出来,勇做志愿者,承担起文明传承的责任,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希望,中华文明就不会在我们手上中断,就能够继续保持其韧性,屹立于世界文明之巅。

相关文章

  • 文明的韧性

    高考作文系列no.1 韧性对于一个人来讲至关重要,孟子就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 文明的韧性

    北京卷 ①“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

  • 文明的韧性

    文明是有韧性的吗?面对这个问题,大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对”,“是的”,“当然”。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活在文明当...

  • 文明的韧性

    来源:美术与设计学院 班级:19美教2班 作者:吴永连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中唯一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文明。中华...

  • 我写高考作文

    文明的韧性 韧性,意为坚强的持久力。 世间万物,皆有自己的韧性。中华文明也不例外。 从炎黄之战,从北京的周口店,从...

  • 文明韧性的光辉

    2019年北京满分作文: 祖先造字之初,便深谙生活的玩味。单看“韧”字的构成,便给人一种难以言表的折磨与难以挣脱之...

  • 文明韧性的光辉

    分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班级:21财务1 姓名:何怡欣 祖先造字之初,便深谙生活的玩味。单看“韧”字的构...

  • 文明韧性的光辉

    祖先造字之初,便深谙生活的玩味。单看“韧”字的构成,便给人一种难以言表的折磨与难以挣脱之感。或许与“韧”字相关的,...

  • 中华文明的韧性

    泱泱华夏,浩浩荡荡五千年文明。是人谁不曾惊叹过中华文明的壮丽?谁不曾贪腐与中华文明的韧性? 在希腊人的长矛大盾下,...

  • 关于自强自立的思考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人类文明史中5000年唯一不曾中断过的文明,关键还在于中华民族的韧性、中华民族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明的韧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nxqs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