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樊登写的《如何读懂一本书》书中多次提到“反脆弱”这个词,他是这么解释的:就是从不确定中获益!比如黑天鹅事件。
反脆弱这个词,我之前就多次听过,但也仅仅限于听过,知道而已。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今天早上,我叫孩子们起床,老大可能还没睡够,有些起床气,嘟嘟嚷嚷开始发脾气,我认为他在无理取闹。
也许是他的这个行为触发了我内心某个“开关”,我很想发脾气,对他大吼大叫,但我忍住了。
我也想共情他,也希望他能马上停止哭闹,但我的内心是抗拒哄他的,我知道目前我能做的首先是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既不想发火,又不想违背自己的心去“求”他别哭闹,一时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干脆直接走开了。
任他如何哭闹,就是不理他。他边哭边说要尿尿,很急很急,但自己又不肯穿鞋,不肯自己去尿,我就知道,他是在寻求我的关注,他不能忍受被忽略的感觉。
其实我知道,这个时候,只要我“如他所是”尽力满足他的小要求,他就会立刻停止哭闹。
但我的修炼还未达到这个境界,我内心一直是抗拒的,所以,我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允许”了自己做一个狠心的妈妈。
我对他说,你可以哭,等你哭够了再来找我解决问题。
然后,丢他在那里,继续哭得歇斯底里,直接无视他。
大概半小时后,他哽咽着说,妈妈,我不哭了,你过来抱抱我。
我说,你确定你哭够了吗?不够的话还可以继续!如果确定哭够的话,就自己拿纸巾擦干眼泪,自己穿好鞋子去尿尿,如果饿的话,就把早餐吃了,如果不饿的话,随便你。
他马上乖乖擦干眼泪,穿鞋尿尿,一气呵成!可能真的是哭累了哭饿了,接着又三下五除二,把早餐一扫而光。
平时吃饭,总要催一句才肯吃一口,如今这风卷残云的速度,确实让我惊讶。
原来,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好坏参半。我想这就是从不确定中获益的反脆弱性吧。
事后,我反思:孩子为什么总喜欢和大人对着干?大概是因为大人总是喜欢以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们,比如按时吃饭,多吃才能长得好才能身体棒!
但却忽略了孩子们的感受和需求,他们更希望自己的事自己做主,每个人潜意识都想做自己人生的“王”,如果一个人的自由意志总是被压抑,被控制,那么就算是再小的孩子,他也会用自己的方式反抗。
有时,不要给自己这么多框框条条,敢于拆掉思维里的墙,反其道而行之,反而有更多不一样的收获。
这就是我对“反脆弱性”的一点小感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