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哥哥一直被称为小暖男,细心又体贴;偶尔情绪爆发一下,很快也就过去了,而且特别能理解也特别能听进去我们说的一些所谓的道理吧。
然而,过完七岁生日,哥哥的性子好像一下就发生了大变化。偶尔还是细心体贴,经常情绪波动很大,喜欢跟我们对着干,直到把我们惹到发怒,他也气哼哼的在一边独自待着,过一会就忘了,跑去玩了,反而剩我或者爸爸风中凌乱,陷入情绪里出不来。
我一直以为自己面对孩子的各种情绪还是挺淡定的,现在看来是没到时候啊。
果然到了青春期前的强烈叛逆期。鸡飞狗跳完了,问题还是要解决的。
今天中午又跟哥哥杠上了。我一边怼他,一边在想“我在说什么?这是什么话?说了能兑现吗?真的要这样吗?我怎么说这些呢?”那个时候,我看到了自己的无力和幼稚。说的别说跟逻辑不沾边,简直跟三岁孩子斗嘴没区别,一直就是赌气的乱七八糟的说。心里还有个声音喊“停!不要再说了,太傻了。”然后我就闭了嘴,开始想怎么办?
“先低头的人是否就没面子呢?先低头的人是否就输了呢?这些相对于解决问题重要吗?”或许继续刚下去,可以保持住“家长的权威脸面”,但心里实在是难受。所以,脸不重要,心里舒服才重要!我不绷着了,这样不好玩。
我把哥哥拉到房间里,很正式的跟他说“咱俩谈谈。”他随口来一句“我们不是谈过了吗,昨天还谈了的。”
“那不一样。我那样对你,你舒服吗?”
“不舒服。”
“那你觉得你那样对我,我舒服吗?”
“你肯定也不舒服。”
“那我们和好吧?你想和好吗?”
“想!我们和好了。”
可能因为我想清楚了,所以他开始的心不在焉也刺激不到我要维持权威的神经。或许他也感受到了我的情绪变化,后面还是很认真的在谈了。当然还需要具体到某件事情上,才能知道我们的和好是不是有效果。
我跟他举了个例子。
“你喜欢拼乐高,那你很清楚拼之前要做好分类,这样才能保证后面拼的时候能够又快又准的找到你想要的零件,对么?”
“对。你可以帮我分类吗?”
“我可以帮忙啊,如果你需要的话。不过,我现在想说的是另外一个分类的事。你看看你的书桌。知道我每次为啥跟你生气吗?”
“桌子乱七八糟,找不到东西呗。”
“对啊,橡皮找不到了,你问我;本子找不到了,你又问我。所以找不到是为啥?”
“你就是想让我整理好呗?那你给我帮忙吗?”
“对啊,是希望你整理好。我可以给你帮忙,不过你要先整理,最后再看看是否需要我帮忙。”
然后他就着手整理自己的书桌。当然这个过程并不那么顺利。收拾两分钟,跑去上个厕所;再收拾两分钟,跑去跟弟弟玩一下……来来回回折腾了1个小时,终于收拾好了。拖了一天的作业,也写完自己提交了。
总结两句:
1、放弃身为妈妈的“天然优越感”,平等对话;
2、提醒是必须的,原则是必须的。
不知道今天的些许缓解能持续多久,但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总有办法解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