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提示的三个步骤。
这是《福格行为模型》一书,精读分享的第22篇。
张伟已经知道,在培养新习惯的过程中,使用行动提示的效果是最好的。
现在,张伟需要学习的是,如何通过行为设计,为自己找到对的行动提示。
他将使用《福格行为模型》一书中,总结出来的,设计提示的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确定自己的锚点。
锚点应该来自于生活中已有的持续日程,或者是已经培养起来的习惯。
张伟的做法是,列一个自己的日常习惯清单,将自己全天的已有习惯或者规律性的日程都列出来。这些行为都可以成为行动提示的备选。
比如,起床之后,晨跑之后,吃早餐之后,上车之后,午休之后,回家之后,泡脚之后等等。
第二个步骤,为锚点匹配你想养成的新习惯
张伟的做法是,将自己想培养的微行为,与锚点进行匹配,这是一种习惯的叠加,就是在已有的习惯上叠加上想培养的新习惯。
张伟认为,这个新习惯应该是经过设计的微行为,也就是已经应用了前面的“入门步骤”,或者“缩小规模”这两个技巧,设计过的行为。
比如,起床之后,做俯卧撑。比如上车之后,听喜马拉雅,比如回家之后,阅读新书。
第三个步骤,反复练习,不断优化。
张伟发现,行动提示与新的习惯之间,是需要不断磨合的,这就需要反复练习,不断优化,找到最佳的衔接点。
在学习福格博士培养新习惯的ABC步骤时,
A, Anchor,锚点时刻,提醒你去执行,新的微行为的关键时点。
B,Behavior,新的微行为,锚点时刻出现后,立即去执行的微行为,这是新习惯的简化版。
C,Celebration,即时庆祝,完成新的微行为后,要立刻庆祝,这会给大脑带来积极的情绪反应。
张伟认为,福格博士之所以把A步骤,称之为锚点时刻,是因为行动提示应该是一个行动的确切时间点,而不是简单的一个行动描述。
举个例子,原来张伟的设计是,上车后,听喜马拉雅。但张伟发现,当自己上车后,一会儿放包,一会儿拿出手机,一会儿打开空调,一会儿点火,这就导致上车后的行动提示比较模糊,并不能起到提示听喜马拉雅的作用。经过优化后,张伟将新的行动提示设计为,将车子打火之后,打开喜马拉雅APP的订阅节目。这样,听书的习惯就更容易养成了。
再举个例子,原来张伟的设计是,回家后,阅读新书,但张伟发现,回家后这个行动提示,并不是一个确切的时间点,于是张伟将这个行动提示,优化为,在脚放进泡脚桶以后,阅读新书。这样,在洗脚时看新书的习惯就更容易养成了。
张伟将锚点时刻,从原来的行动描述,优化为了前一个行动的最后动作,这样行动提示就更有价值了。
因此,如何通过行为设计为自己找到“对”的提示?我们可以使用三个步骤,来设计出最适合自己的行动提示,帮助自己培养好的新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