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大学生活
成为记者的可行性分析

成为记者的可行性分析

作者: 摇摇摇吖 | 来源:发表于2017-04-22 00:11 被阅读0次

    我大学学习的是新闻学专业。

    从我得知自己被新闻学专业录取时,家里的亲戚朋友就跟我说:新闻啊,那以后就是当记者。

    但是,我并不想做一个记者。

    尽管如此,几年下来,也多多少少受到一些熏陶。看待事情也时而带着一个好像专业的新闻人的目光;每当听别人谈到关于记者新闻的话题也会默默地竖起耳朵;偶尔读到某些讲述新闻从业者职业生活的文章时也会在心里升腾起一种归属感。

    这些微妙的变化都来自于我对这个职业逐渐加深的了解。与此同时,我也在心里建立起一套自己对于记者的行为理论。

    今天就来聊聊这套行为理论。简言之,就是在我看来,一个新闻记者应该是什么样子。

    首先,新闻记者应该避免趋同

    替换成通俗的语言就是不要相信也不要不相信。这话听起来有点矛盾,有点复杂。

    但其实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作为记者,一定要反复核查手中的信息是否准确。

    前两年刚上大学的时候,看了一部韩剧《匹诺曹》,他讲的是一位消防队队长在一次火灾中丧生,因为找不到尸体无法证明死亡。

    这时候一位匹诺曹症候群患者声称自己见过消防队队长。由于匹诺曹症候群患者无法说谎,一旦说谎就会打嗝,因此所有人都对他的话深信不疑。

    就这样,一位女记者将这个消防队队长塑造成一个在危难面前丢下同伴的小人,轻松地将民众的愤怒引到最高点,消防队长的家人受到舆论和现实的双重攻击,最后妻子带着小儿子在看烟花的日子跳海来逃避这一切。

    后来小儿子侥幸存活,隐姓埋名也成为一名记者。

    当他们讨论到当年这件事,讨论到到底谁应该为这场悲剧负责的时候,那个小儿子说了很长一段话。

    他说:所有人都以为匹诺曹患者只会说真话,人们也都认为,记者是只会传达事实的。可无论是匹诺曹还是记者都应该明白,人们会无条件相信他们所说的话,所以他们应该明白自己所说的话比其他人的杀伤力更强!他们应该谨慎再谨慎才对!他们错就错在并不懂得这一点!他们的轻率,毁掉了一个家庭!

    就是这样一句话让我记到今天,也是这样一句话让我一直把这部韩剧摆在很高的位置。

    谨慎再谨慎,不要轻易下结论,也不要随便相信或者不相信某个人或某件事,更不要被脑海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刻板印象支配当下的行为和思考。

    第二,新闻记者应该是倾听的理解的

    一开始就把所有的目光聚焦在如何求实这样一个高度紧绷的问题上,导致记者这个职业在我心里特别高冷严肃,不容的一点人情味儿。

    但其实不是,所有与人交往的职业都是倾听的理解的,记者当然也不例外。

    柴静在她的书《看见》中说: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满溢出来······

    所以我看见书中记录了各种各样的人以及这些人在生活洗礼下五光十色的灵魂。

    翻开就是一个个温情的故事,就能看见一个带着随和笑容的女记者在跟周围的人谈天说地,如同书的封面那样。

    新闻事件的背后由不同的人组成,不同的人被不同的情感支配,这些情感只有我听你说才能得到交流。

    前些天我在实习的时候,有幸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一个皮肤黝黑,衣着朴素的中年男人跟我认真的讲他身上发生的事,而我第一次带着倾听理解的心态去了解他所说的起承转合,那样的感觉很棒。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满溢出来······”再读到这句话,我开始期待这样的职业和生活。

    第三,新闻记者应该具有使命感

    这是我认为成为一个记者最先要拥有的一项素质,但不幸的是我到最后才深切明白。

    前些天我看了2015年托马斯·麦卡锡指导的电影《聚焦》,它改编自《波士顿环球报》中一篇曾获“普利策奖”的新闻。

    影片中,聚焦是《波士顿环球报》一个深度的新闻调查小组,这个新闻小组在新上任的主编的带领下调查了一起波士顿当地天主教神父性侵男童的事件。

    影片中有三处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第一处是在《聚焦》调查小组的成员在采访受害人的时候。

    很多被神父侵犯过的人长大后成立了一个互助组织,菲尔是这个组织的负责人,也曾经受到神父的侵犯。

    调查小组在询问波士顿有多少儿童曾被侵犯,被侵犯后会如何解决等等一些问题的时候,反复求证人名组织名,菲尔情绪有些激动。

    他拿着装有神父资料的箱子说:东西都在这里,我五年前就已经寄给你们了。

    问到寄给谁的时候,他说:我不想透漏名字,但他们说没兴趣。

    没兴趣,做什么样的新闻,写什么样的报道是靠兴趣决定的。

    同样能制约新闻选择的还有话题是否敏感,是否牵涉到各方利益以及是否符合人为定位。总之都跟使命感没什么关系。

    第二处我在看的时候被触动很久,情节是调查小组去找一位律师,这位律师曾经为很多起神父侵犯儿童案件作和解从中赚钱,找到他就可以知道这些神父的名单,但是迫于教会的强大权力,律师拒绝提供名单。

    调查小组的编辑罗比说:我现在有两个故事,一个故事讲堕落神父的故事,另一个讲一群律师用虐待儿童的事赚钱的故事,你想让我们写哪个故事,因为我们正准备下笔呢?

    这句话语气并非多么严肃,却掷地有声。

    记者手中的笔可以变成捍卫使命感的利剑,但总有一些时候这把剑都安放在锦盒中,束之高阁,因为使命感常常被人遗忘。

    第三处是在调查小组一一排查有嫌疑的神父时,一位记者发现在他们家附近就有一个可能有嫌疑的神父,他立刻给孩子们在冰箱上留言,让他们小心这个神父。

    可见,这种使命感并不是多么复杂难得的东西,他本该是人与生俱来就带有的善意

    我们身边,每分每秒都有新鲜的事发生,曾经草草敷衍的信息会不会有一天找上门来,手中的笔是不是能帮你大声说话,时间久了,路走长了,还能不能记起最开始的想法。这些都与使命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现在,我对记者这个职业全部的认知,来自于看过的电影读过的书,还有自己有限学习经历。

    每天有很多人建立信仰,同样也有很多人放弃信仰。

    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发布信息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新闻记者特殊的荣光逐渐在消失,本应该坚持的东西也在逐渐淡化。

    我不确定未来是否会成为一个新闻记者,但我希望如果是,不要为该做的事勾上轮廓,也不要把无畏的心画上边界,更不要任意的在现实的洪流中沉溺。

    2017年4月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还可以关注:

    网易云音乐电台[地球上的星星]

    就可以收听有声版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成为记者的可行性分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obj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