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中古时期,有一小国,以盛产一种奇特水果闻名。是日一儒生游学至此,耳濡目染异国风情,想来还不够深刻,本着身体力行的求学态度,来到一家水果店前,询价,两枚钱一盒三颗,奇果能有此价,应该不虚,一手交钱一手接盒。回到宿处,开盒准备食用,惊呼上当,来到店前质问:两枚钱三颗,为何盒内只用两颗果子,为商诚信是本,之乎者也 ...... 店家淡然,讪笑道:先生有所不知,本地“三颗”就是指的“两个”果子。不瞒您说,此果就是平常苹果,其奇特之处在于买了能让人明白一个惊天秘密:这“三”不过是个数目字,本身没有含义,可以指向任何事物,在我们这里指的就是先生您手里的两个果子。儒生瞠目结舌,欲说还休,深感此体甚大,无言以对,只能吃哑巴亏。
笔者想象力丰富又一向以黑色幽默为行文的目标,故以上故事纯属虚构,为的是要说明本文的主旨:数目字和事实并不等价,数字以其高度地抽象,像一则道德法令,驱使人迷信数字和现实的对应,执信数字而间离事实,于是数字成为人和其背后事实的屏障,最后只追求数字,无可避免地落入两种陷阱:揉捏数字,使得数字呈现的结果达到预期,进而以为数字后面的事实也如期而至;操作数字背后的事实,制造满足预期结果的数字假象。
有人要说笔者以自编的故事阐述自己的观点,就是诡辩。需要说明一下,这篇文章用了抛砖引玉的手法,现在笔者就要引玉两则案例:
1960年左右,通用汽车公司引进“品质指数”的指标,最初计分规则很简单:实行100分制,100分指每100辆车中有0辆有缺陷,95分指100辆车中有5辆有缺陷,以此类推。不过施行起来,有些工厂很难达到60分。成天泡在这些不及格的分数,实在难看,工厂形象也不好看。于是1968年通用汽车重新定义了计分规则,把满分从100分设定为145分,这样及格线成了100分,这相当于考试老师变相加分,成绩好看多了,不亦乐乎。成绩的数字表现确实漂亮了,但是品质指数数字背后的品质却完全不需要提高。通过用意地设置计数规则,揉捏数字,无需改善现实,便可达到好看的期望表现。无怪乎有人评论通用汽车的这套指标:改进分数而不是改进汽车,只是为了数字好看而任意设置标准,这样的标准没有任何价值。
另一则例子仍然出于通用汽车。1986年,通用汽车下发通知削减人工费用,接着裁员如火如荼地开展。不过,员工刚被解聘又以外包身份被聘用回来,而且薪资更高。原来通用公司人工费用和外包费用分属不同的预算,经过这样的运作,人工费用确实削减了,代价是外包费用增加,于是相对于通用公司整个组织而言,整体的成本反而上升了。原来的成本控制,由于对数字背后事实的操纵,使得字面上达到了预期的结果,但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案例部分就到这里,足够体悟主旨了。最后还要有点总结,笔者想起大学时代一位颇受尊敬的教授的教诲:只相信数字的人,是思维上的懒汉。专业而有成果的研究者,一定要亲临现场,目睹现实,掌握原始的、第一手资料。现在想来颇有感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