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王戎:为什么说他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陶渊明:为什么《世

王戎:为什么说他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陶渊明:为什么《世

作者: 李成__北京 | 来源:发表于2025-01-14 12:31 被阅读0次

王戎:为什么说他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竹林七贤是一个很复杂的组合,代表了魏晋名士的方方面面。像嵇康,代表名士的理想;阮籍呢,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名士可悲的一面;山涛很会做官,但能做到山涛这样的,毕竟是少数;那么现实之中,大多数魏晋名士是什么样?

王戎(字濬沖),他是竹林七贤里年纪最小的一位,比山涛小了整整29岁。他也是竹林七贤里门第最高的,琅琊王氏,当时的第一流高门。

王戎这个人,看《世说新语》里的记录,会觉得这人看起来像一个自相矛盾的怪物。

第一门《德行》里就有他:

王戎父浑有令名,官至凉州刺史。浑薨,所历九郡义故,怀其德惠,相率致赙数百万,戎悉不受。(《世说新语·德行》)

王戎的父亲王浑,很有名望,王浑去世后,他在各州郡做官时的随从和老部下,都怀念这位老领导的恩惠,纷纷送钱给王戎做丧葬费,王戎一概不接受,看起来这可真是个廉洁的人。

在家庭生活场景中,王戎是个颇有爱的人物,先看一个王戎夫妻互动的片段:

王戎的妻子常常称王戎为“卿”。——卿是上对下的称呼,现在电视剧里还常能见到,皇帝称官员为“爱卿”。

王戎说:“妻子称丈夫为卿,在礼节上算作不恭敬,以后不要再这样称呼了。”

妻子说:“亲近你喜欢你,所以才会称你为卿;我不称你为卿,还有谁该称你为卿呢?”——“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

“卿卿我我”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于是王戎也就由得妻子这样叫了。

王安丰(因王戎曾被封为安丰侯,故又称王安丰)妇,常卿安丰。安丰曰:“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妇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遂恒听之。(《世说新语·惑溺》)

这样轻松快乐的夫妻对话,古代文学中不算太常见,放在今天,也可以叫“撒狗粮”了。

再来看看王戎对孩子的态度。

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世说新语·伤逝》)

王戎的儿子王万子死了,王戎悲痛得不得了。

山涛的儿子山简来探视他,说:“小孩子罢了,何至于伤心成这个样子?”——山简这话怎么说得这么残酷啊?这里我要解释下,古代和现在不同,婴幼儿死亡率太高了,人只有让自己习惯冷漠,不然真承受不住高频出现的打击。也不只是古代中国这样,不同民族的古代社会都差不多,据说古代波斯有这么一个风俗,儿子长到6岁前,不能和爸爸见面,就是为了避免爸爸对孩子产生感情,万一孩子夭折,影响状态。

王戎听山简这样说,于是说了一句格外真情流露又直指人心的话:高明的圣人是忘情的,庸常的俗人是不懂感情的,最为情所困的,不就是我们这些不上不下的人吗?“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这句话当时打动了山简,后世还不知道打动了多少人。

这么看起来,王戎是清廉又有爱的人。可是,《世说新语》又说,王戎贪财得不得了。

他家的李子好,他就拿来卖,卖之前还把李子的核钻透了,害怕别人得到自家的好种子,倒是很有专利意识。

女儿出嫁,借了王戎几万钱,回娘家时王戎的脸色很难看,女儿赶紧还了钱,王戎才显出释然的样子。

作为顶级豪门,抠门到这种地步,简直匪夷所思。

还有,王戎和阮籍的关系如何,也有相反的记录。

虽然阮籍比王戎大24岁,但有记载说,他俩好得跟同龄人一样。阮籍和王戎的爸爸曾经是同事,阮籍用他一贯直白的风格对王戎的爸爸说:你儿子是一股清流,和你不是一个档次上的人物。

但《世说新语》中又有这样一则故事:

嵇、阮、山、刘在竹林酣饮,王戎后往。步兵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王笑曰:“卿辈意,亦复可败邪?”(《世说新语·排调》)

嵇康、阮籍、山涛、刘伶在竹林中畅饮,王戎来了。阮籍说:“俗物又来败坏我们的兴致了!”王戎笑着说:“你们的兴致,也是败坏得了吗?”

这里,阮籍口中,王戎就不是清流,而是俗物了。

那么王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这些自相矛盾的记录,是因为《世说新语》记载错了吗?

当然不是。这些看似彼此冲突的记录,都是王戎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真实面目。王戎活了71岁高龄,他出生的时候还是曹魏的盛世(234年),去世时西晋都快要灭亡了(305年)。时代变化很大,而王戎总能紧跟时代潮流,于是他展现出来的样子也跟着改变了。

倒不妨说,王戎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就是所谓“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钱理群:《大学里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我们如果不局限于《世说新语》里的碎片记录,结合王戎的传记看,那么纵览王戎的一生,这一点非常清楚。

王戎是神童,有个故事你可能听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说新语·雅量》

王戎7岁的时候,和一群小朋友一起玩,看见路边一棵李树上结满李子,别的小孩都去摘,王戎却一动不动,说:“路边的李子竟然没人摘,说明一定是苦的。”别的孩子这时吃上了,果然涩得龇牙咧嘴。

不过这个故事更早在佛经里就有,是巧合,还是琅琊王氏借着这个故事来宣传自家出了一个神童,还是后来的人附会到王戎身上,这就不好说了。

但王戎智商很高,这是肯定的。清谈水平,15岁就得到阮籍青眼,没有绝佳的天资当然不可能做到。只不过,后来王戎把清谈当成一种游戏,用来在世家大族之间互相吹捧,阮籍改口说他是“俗物”,多少有这个原因。

再后来,嵇康被杀,阮籍郁郁而终,对王戎应该是产生了很大的刺激。——聪明的王戎很容易想明白,自己可以活得更聪明一点,时代需要我做什么样的人,我就做什么样的人,多余的话,是不必说的。

王戎的为官之道,大体遵循两个原则。

第一是绝对捍卫世家大族的利益。

和山涛一样,王戎后来也当了选拔官员的官。但是他的态度和山涛很不一样。王戎的态度是,门第高的,就让他们家的子弟当官好了,何必管他是否名副其实呢?出身寒门的人,那就一点机会也不要给。

可以说,魏晋时阶层上升留下来的最后一条门缝,就是王戎这样的人给关死的。

王戎坚持的第二个大原则,是政治斗争中不站队。

王戎和钟会交情不错,但钟会谋反,王戎不会被当作钟会一党。在王戎的官场生涯中,他经历了很多政治风云,但他的仕途却相当平顺;一直到西晋末年,八王之乱的时候,政治斗争演变为越来越残酷,兵戎相见了,王戎再滑头,想要自保也越来越难了。

当时,八王当中有这么一位,齐王司马冏执政,已经七十高龄的王戎又被任命为尚书令这样的高官。另外两个王爷纠合了强大的兵力来讨伐齐王,齐王召集百官开会,在会上找王戎要主意。

王戎没办法回避问题,只好说,要不您就交出大权,回去只当齐王算了。

齐王手下的人说:汉魏以来,交出大权还能活命吗?提出这种主张的人,就该斩!

王戎发现齐王看自己的眼神不对了,怎么办?假装五石散药性发作。

开会前刚刚服过五石散,倒是非常切合王戎名士的身份。前面说过,五石散药性发作,人是会丧失理智、胡言乱语、盲目奔跑的。

王戎为了证明自己刚才的话确实是丧失理智后的胡言乱语,就开始奔跑,一直跑到厕所里,然后一头栽进粪坑里。这是告诉齐王,你不能和我一个刚服了五石散的人计较!

臭烘烘的王戎被从粪坑里捞出来。齐王确实没有再为刚才的话和王戎算账,几天后,齐王在权力斗争中彻底失败被杀,而新掌权的王爷,仍然承认王戎大名士和前辈高官的地位。

为了自保,王戎可以做到这个地步,可笑,可怜,也可叹。

回首自己的一生,王戎心里难免很感慨。《世说新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王濬冲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世说新语·伤逝》)

一天,王戎穿着官服,经过当年与阮籍、嵇康一起饮酒的地方。王戎想起了当年的“竹林之游”,这是四十年前的往事了。

四十年来,王戎既当大官,又当名士,该占的便宜,几乎都占尽了。现在,王戎当年提拔的官员,很多很有权势,王戎精心培养提携的王家子弟,也有许多已经功成名就。以王戎的聪明,自然可以预见到,天下再怎么乱,琅琊王氏仍将是最有势力的世家,自己流传后世的名声,不会有嵇康那么好,但大概也还不错。

《世说新语》特意写到,和跳进粪坑的那天一样,王戎身上穿着尚书令的官服。这件衣服已经清洗过许多次,也许根本是重新裁制的,却似乎仍然隐隐散发出粪坑里的臭气。

不管王戎把自己描述得和阮籍、嵇康有多亲近,当年他们就已经嫌弃王戎,现在泉下有知,恐怕更会避之唯恐不及。

于是王戎说:“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当年一起喝酒的地方,虽然近在眼前,却仿佛已经隔着千山万水。

这个故事放在《世说新语》的“伤逝”一门。王戎伤逝,大概还是真诚的,是哀悼阮籍、嵇康,也是哀悼那个曾经能和他们玩到一起的自己。

很多人以为,阮籍、嵇康是名士的典范,其实典范往往是理想,而不能代表大多数人。竹林七贤中,恐怕王戎才最有代表性。王戎是那个时代大多数名士真实的样子,或者效法的榜样。他是那个时代最成功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现在经常听到人说,某某某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恐怕很多人未免有点侮辱精致二字。王戎这样的,才是。

陶渊明:为什么《世说新语》不写他?

有一个人,《世说新语》没有写他,让很多人感到好奇,感到遗憾,这个人就是陶渊明。为什么《世说新语》写了那么多人物,却偏偏漏掉陶渊明呢?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觉得,《世说新语》应该写陶渊明。

第一,陶渊明的性情与作风,特别适合入《世说新语》。

陶渊明堪称中国古代隐士的代表,当然可以入“栖逸”一门。

中学课本上就有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那实际上是陶渊明的自传。其中说到,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就非常适合入“文学”门。这句里“不求甚解”的甚,要理解成欺人太甚的甚,过分的意思。汉代的经学,喜欢抠字眼,引申出离题万里的“微言大义”,那就叫“甚解”。五柳先生不讲究这个,追求一个心领神会,这是魏晋玄学推崇的读书法。

陶渊明做彭泽县令,上面来视察工作,陶渊明叹了口气:“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就辞官不做了,这妥妥可以入“简傲”门。

陶渊明和人喝酒,如果他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当时酿酒技术还不成熟,刚酿好的酒上会有很多漂浮物,直到唐朝还是这样。白居易的诗“绿蚁新醅酒”,就是说这些漂浮物就像绿蚂蚁一样。所以酒要滤过才能喝,陶渊明急着要喝酒,就用头上的葛巾来滤酒,滤完,还把头巾戴回头上。这些行为,自然是“任诞”。

所以说,陶渊明的趣味和《世说新语》的趣味是很相投的。

第二,年代也合适。

陶渊明出生的时间有争议,差着十多年,但他大半辈子是东晋人,是没有疑问的。

他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很多人都有关联。

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东晋第一流的政治家,难得的励志人物陶侃。

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做过桓温的长史。

陶渊明自己呢,他出仕做官,担任的第一个职务是“州祭酒”。东晋的官制非常混乱,陶渊明话又没说清楚,导致他到底做的什么官,产生了无数争论。这个州祭酒,大概是个要管很多杂务的小官,所以他没干多久就辞官了。他的领导,当时的江州刺史,则是王羲之的儿子,谢道韫的丈夫,王凝之。

399年,陶渊明入桓玄幕府,不久后因为母亲去世,回家守丧。

404年,刘裕崛起,以镇军将军的身份讨伐桓玄,陶渊明又做了刘裕的参军。不过精明强干的刘裕,应该是不怎么欣赏陶渊明,所以一年后(405年)陶渊明就调动工作,到刘裕手下的一个将军身边做参军,实际上是被边缘化,降了级。这年八月,陶渊明当了彭泽县令,八十多天后离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名言,就是这次离职时说的,后来陶渊明再也没有做过官。

虽然陶渊明活到了刘宋,但总体上还是应该算晋朝人。何况《世说新语》也没有严格的年代下限,还写到了谢灵运。谢灵运是谢玄的孙子,比陶渊明还要小二十岁,甚至三十多岁。

也就是说,陶渊明活动的年代和经历,都和《世说新语》的书写范围有交集。

第三,《世说新语》的作者或者说主编刘义庆,应该是知道陶渊明的存在的。

陶渊明是元嘉四年(427年)去世,刘义庆元嘉十六年(439年)任江州刺史,江州的治所在浔阳,也就是陶渊明隐居的地方。

陶渊明至少在江州一带,名气是不小的,此前的江州刺史都知道陶渊明,而且几乎有点讨好地给陶渊明很高的礼遇。刘义庆是既喜欢读书又喜欢隐士的,虽然他任江州刺史的时候,陶渊明已经去世十多年,但说他没有听过陶渊明的名声,应该不大可能。

这么说起来,陶渊明不论性情,还是活动的年代和范围,都如此适合入《世说新语》,但却没有入,那到底是为什么呢?

第一个解释,和出身有关。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虽然权倾一时,但毕竟出身不高,门阀士族是瞧不起的。而且,《世说新语》对陶家的印象似乎尤其不好,写到陶家人,哪怕本来挺正面的事,也给人感觉暗搓搓使坏。

《世说新语》评价陶侃性格“检厉”,就是好话而用了看起来不太好的字眼。再如:

王脩龄尝在东山甚贫乏。陶胡奴为乌程令,送一船米遗之,却不肯取。直答语“王脩龄若饥,自当就谢仁祖索食,不须陶胡奴米。”(《世说新语·方正》)

琅琊王氏的王胡之(字脩龄),在会稽郡东山陷入贫困,当时陶侃的儿子陶范是当地县令。陶范想接济一下王胡之,送了他一船米。王胡之是什么态度呢?根本不接受,说要是挨饿了,自然会去找谢尚,不需要你的米。——我琅琊王氏这么高贵,接受陈郡谢氏的馈赠,已经是我能忍受的下限了,吃你的米,我丢不起这个人。

这一条,《世说新语》是放在“方正”一门里的,对王胡之摆士族的架子,不给陶家人面子的行为,表示赞赏。

袁宏始作东征赋,都不道陶公。胡奴诱之狭室中,临以白刃,曰:“先公勋业如是!君作东征赋,云何相忽略?”宏窘蹙无计,便答:“我大道公,何以云无?”因诵曰:“精金百炼,在割能断。功则治人,职思靖乱。长沙之勋,为史所赞。”(《世说新语·文学》)

才子袁宏,就是给桓温写九锡文,给谢安改得一直不能定稿的那位,写《东征赋》,把东晋前期的名士都大大夸赞了一番,但一个字没提陶侃。陶范把袁宏骗到一个小屋里,拿刀逼着他说,我爸爸这么大功劳,你怎么能忽略他呢?袁宏没办法,说,我大大夸了您父亲啊,怎么能说没有?于是现补了几句。

这件事收在“文学”门,意思是赞美袁宏文思敏捷,至于不写陶侃确实不公平,《世说新语》是不关心的。陶范在这里则被处理得有点滑稽可笑了。

还有些例子,不一一列举了。《世说新语》这么不待见陶家人,不写陶渊明,也就不奇怪了。

第二种解释,是陶渊明自己不配合。

陶渊明几度出来做官,做不多久又辞官,是因为性格确实不适合官场。但不管怎么说,陶渊明在东晋时代,是做一会儿官,然后辞职,然后因为太穷了,就再出来做一会儿官。但到了刘宋时代,陶渊明就再也不做官了。

所以历来有一种解释,陶渊明后来不再做官,是因为他忠于晋朝。

陶渊明穷病了,当时的江州刺史檀道济来看他,对他说:“贤能的人生在人世间,天下无道就归隐,有道就出来做官。你生在我们这样一个文雅高明的时代,为什么要这么折磨自己呢?”

话说得很体贴,但潜台词似乎是,你拒绝出来做官,是不是在污蔑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不是盛世?

陶渊明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隐居的古代贤人比,不过是志向不在做官上罢了。”话说得也很客气,但也很坚定,我就是不做你刘宋朝的官。

檀道济想送给陶渊明一些食物,陶渊明挥挥手,让他快走。

其实,之前陶渊明也接受过刘宋文坛领袖颜延之的馈赠,颜延之也是刘宋的官,为什么偏偏不要檀道济的?

可能是因为颜延之也是文人,做事也是务虚的。檀道济是一代名将,刘宋能够建立,他是大功臣,这就突破陶渊明的接受底线了。

还有,著名的《桃花源记》,有不少人认为,陶渊明也是有寄托的。桃花源里的那些人,是不肯接受秦朝的残暴统治,才躲到桃源深处的。秦朝是邪恶政权的代名词,这里其实暗指刘宋。陶渊明是在说,我是多么想有个桃花源,好远远躲开你刘宋的统治啊。

虽然这类说法,是到赵宋(大家更熟悉的赵匡胤建立的那个宋)才炒热的,但也不排除是事实的可能。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是第一个大力推崇陶渊明的人。萧统就说,陶渊明以做新朝代的官为耻辱。这是梁朝人的说法,宋齐梁陈,梁朝距离刘宋没多久,要说刘宋时已经有这个说法,也不奇怪。

所以,对刘义庆来说,陶渊明属于上一个时代留下来的顽固分子。刘义庆编《世说新语》本来就很可能是为了避祸,收录和陶渊明有关的内容,属于给自己找麻烦,不如不写。

第三种解释,没那么复杂,刘义庆就是忘了。他是应该知道陶渊明,但知道也可能忘了啊。

一开始就说过,《世说新语》编得并不是很认真,疏忽一些不该疏忽的人,并不奇怪。

而陶渊明虽然生前就有点名气,但还不够大,属于可写可不写的人。

陶渊明曾经入过桓玄的幕府。桓玄当了皇帝,他知道,古代的盛世,一定会有隐士出山来拥护新政权的。于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统治是盛世,桓玄就找了个人去冒充这个忍不住出山的隐士。桓玄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幕府里,就曾有一位中国文化史上最大的隐士代表,硬是把陶渊明华丽丽地无视了。

六朝时最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刘勰的《文心雕龙》,和《世说新语》一样,没提陶渊明;钟嵘的《诗品》,把陶渊明的诗列为中品,中间档次,并没有认为有多高明。

其实理解陶渊明诗歌的好,门槛是比较高的。因为他的诗天然质朴,直指人心。大部分人也会觉得这样的诗文很动人,但是却容易觉得这种动人不够高级。陶渊明的价值,是在穿越历史长河的传播中,一点点被发掘出来、确认下来的。

总而言之,史料有限,以上哪种说法对,不能定论。也许几种成分都有一点,也未可知。

不管怎么说,《世说新语》和陶渊明,都是推崇自然的。但天地本不全,要自然就不能太刻意追求完美。所以陶渊明和《世说新语》擦肩而过,也算是一种遗憾之美吧。

相关文章

  • 团队最大的灾难,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掌权

    一、团队最大的灾难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掌权 最近和一个创业公司老板聊天,他说他在犹豫要不要解雇一个高管。 我问为什么...

  • 公司最大的灾难是“精致利己主义者掌控权力”

    一、团队最大的灾难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掌权 最近和一个创业公司老板聊天,他说他在犹豫要不要解雇一个高管。 我问为什么...

  • 要严防培养出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实质上就是人们所说的“有才无德”。现在为什么中国人所仰慕的大学却培养出了一批“精致的利己...

  • 2020.10.4微课笔记,什么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为什么说“也许父母自己就是精致利己主义者”?我用一些问题大家可以自我检视一下,就知道了! (以下的“他”都是指你的...

  • 我们不甘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北京大学已退休的钱理群教授曾经“投诉”我们正当青年的一代,他说我们是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什么是“精致的利己...

  • 发声

    如果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又该谁来为我们发声? 前段时间看了一篇文章,说的是现在的90后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三大特征(转载)

    “精致利己主义者”的说法,最早来自某高校一位教授的话,说的是一些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

  • 从身边的利己主义者谈起

    最近有个名词经常见到,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理解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给利己主义披上了一层高大尚的外衣,所...

  • 命运如此之独立

    一个独立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应该是什么样的。我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却不独立。 前几天,跟爸爸吃完饭,他过生日,跟...

  • 沉默的压抑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在寝室说话不会超过十句 真的啊 人人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为什么要去提醒他人 他从未你多加考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戎:为什么说他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陶渊明:为什么《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ociy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