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多年的语文教育,偶尔感到语文教育的魅力,但是更多时候感到自己在语文教育的道路上异常艰难,随着自己学习的深入,这种焦虑更加明显。如何进行理想的教育,当看到刘樵恩老师全语文教育的相关文章,让人眼前一亮,我想,这就是自己寻找的理想与文教育。
刘老师的语文教育,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打造语文教育的生态王国
我们都知道,语文教育是一个全面的,综合性的、甚至生活化的教育,它和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社会,甚至和我们自己息息相关,入关谁能打通与文教育的和这些因素的关系,那么语文教育的秘码,就会被他所掌握。而刘老师正好把这一切都打通了。
语文学习,重在感染,重在熏染,重在环境。他的语文课程是“以环境建设为载体的语文文化氛围营造”,这里的环境不仅有硬件环境,软件环境,更有人际环境,这种环境是一个全方位的语文环境,在这里学生耳目所及,身心所处,必然是处于一个语文的大染缸,长期的耳濡目染,必然会是语文学习的最大受益者。
二、从实际问题着手,解决语文教育难题。
刘老师的全语文教育,是可操作的,是有迹可循的,是可以被我们学习复制的,是朴素而又讲求实效的语文。他能从一堂课,一本书,一个问题,一种方法上不断生发来开,找出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本质特点。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问题,如何解决语文阅读难题,这是许多老师亟需解决的语文课题。
1、关于阅读
为了解决阅读的问题,刘老师研制出了大阅读的教学路径,这种提法并不新奇,甚至有被提滥的趋势。可是在刘老师这里,它是实实在在的,是可操作的。他把阅读设定理念为,阅读面要广,阅读量要多,阅读度要精。这三个理念设定非常切且。更重要的是,他又自己的实施策略和路径。分别是,“1+X”即一本教材+足量的课外书“。“3+1”,即三周研学教材+一周互助阅读”。“5+2”,即校内阅读+家庭阅读”。“1/1+”。即每个学期至少精读一部经典。“+N”即能写一定字数的阅读笔记。这些关于语文的教学路径,从大局着眼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育的基本问题出发,可操作性强,让我们这些常年在语文边缘摸索的教书匠看到了语文教学更加宽阔,也为自己走出陈旧的语文应试化道路,指明了更加明亮的方向。
2、关于语文课
而对于一堂课,刘老师也是从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提示了自己教育理念和实施办法。他的一堂课策略从四个板块来组建一节课,分别是:“我有发现要说”,“我有问题要提”,“我有感想要写”,“我有个创要做”,这四个方面,完全以学生为主体 ,把教学的主阵地全部还给学生,完全打破了我们日常老师为主体的教学形态,把课堂当作学生自主学习,思维训练,写作训练的场所,使学生有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正如刘老师在论文里所说,“四要”是以“大单元教学设计,在彰显学生主体的前提下,凸显了谚语思维的作用,以言语思维的训练引领听说读写的总和实践训练……引导学生朝着深度学习于精神成长的方向延展。”
3、关于写作
写作是使语文教学的又一大板块,许多老师在这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在这里,刘老师特别强调了写作教学的两个重要理念,即积累和成长。
所谓积累,即在大量写作的基础上,我们平常所说的积累,主要在于积累写作素材,这是强烈的应试教育的目的来写作,可以说是,为了积累而积累,这种教学理念虽然也能对语文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可是,在这种理念的作用下,我们把语文写作的教学狭隘化。自己也长时间让学生写随笔日记,刚开始,写作异常艰难,学生把写作当作一种沉重的负担,老师面对成堆的写作本感到头疼。所以整个写作走进了死胡同。在这里亟需对于写作策略、写作理念、写作路径的迭代更新。
而刘老师打破了这种写作的认知。除了我们常见的积累素材,刘老师更多的是强调写作背后的意义。首先是意志品质的培养——坚持,这中品质培养,不仅在语文教学上有巨大的意义,而且也是学生人格成长的重要一部分。其次是写作积累做的广度。刘老师的写作积累,有三个层次的意思,这里有时间的积累,有写作字数的积累,还有写作思想与情感的积累,还有写作感的积累。这里的写作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可以说,写作成了人生活的一部分。保证写作时间和字数的量的积累,更发掘写作背后的意义,丰富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写作感,这都是对写作赋予了更加积极的意义。难能可贵的是,刘老师把写作看作是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这里明显看出刘老师受新教育理念的影响。这里写作的终极目的变成了“激活写作思维,丰富思想认识,最终让学生成为自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让写作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是学生需要的成长方式,也是作为教师成长的重要方式。
三、如何让自己成长
看到刘恩樵老师在语文教坛上的多年深耕,让自己看到了一个语文老师成长的路径,这个路径是自己要不断努力的方向。
把学习当作信仰。刘老师30年的教学经历,每一个10年,都是一次一次自我教育教学能力的大飞跃,而每一次跃升,离不开对于自己的反思,更有走出狭小空间的放开眼界,有遭遇 名师,获得成长的引领,更有打破自我,重建新我。他加入新教育,在教育在线开设专栏,他走出小小的学校,多次参加中语会论坛,和高人交流思想,获得启迪。这都不是一个只读死书,囿于校园一角的人所能达到的境地。
在专业的领域里不断精深耕耘。语文教学的天地广阔,也因此让许多人无所适从,无法下手,所以,大多数人走向了人云亦云的应试化道路,因为这条路驾轻就熟,受人喜欢,也可以名利双收 。可是刘老师却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这条路充满艰辛,可是回过头来,也会让走这条路的人,除了艰辛,也收获了教育人生的丰富多彩。
按照教育规律来学语文。语文学习,是一个人学习能力的总和体现,这种学习是必须符合教育的规律的。我们现在许多的读经运动,似乎也能增加学生的知识含量,可是它却违背了教育的规律。刘老师的大阅读,许多地方是建立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上的。苏氏的两二套教学大纲,告诉我们,学习过程的智力背景越丰富广阔,学生的学习越容易。刘老师的大阅读就给学生提供了第二套教学大纲。苏氏认为,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获取知识的过程,也就是发现真理,解答疑问的过程。刘老师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主张学生的自我探究发现,并且动手写下自己的发现困惑,在经过学生讨论,教师解疑等环节,让学生学到对于自己有用的知识。这中学习就是一个学生自我知识建构的过程。
能跟随刘恩樵老师学习,放到荣幸,对于这次学习充满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