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心是内在的“世外桃源”
“心”是何等重要,它是我们内部世界的“世外桃源”,它只属于我,只有我才找得到通向桃源深处的曲径幽道,它也只为我一个人提供逆境之中可以喘息休憩的安宁之处。
除了我们自己的“心”,可能我们再也找不见其他一个能伴随我们一生,与我们一同出生入死、始终不离左右之物。
02 道德是精神的自律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说到底就是“有情有义之人”,只做有情有义的事。那么君子为什么要“有所不为”?因为那些事无情无义,做了那些事,自己也就成了无情无义之人了。
所以“道德”需要“自律”,这样的“自律”使人心灵舒展,使人精神自由,使人更看得上自己这个人。
03 为所欲为
就是“为‘欲’之所为”,也就是做我们的欲望要我们做的事。换言之,“为所欲为”意味着我们已然被欲望所左右、由贪婪驱使,不是我们在主宰或支配自己的欲望,相反,倒是欲望在主宰和支配我们,牵着我们的鼻子走。
为所欲为,不等于自由,而是做了欲望的奴隶,仅此而已。
04 自律比放纵更接近自由
如果生命注定伴随着枷锁,那么一个人的自由就体现在他面对不同的“枷锁”时做了何种选择:
如果他选择心灵的“轻歌妙舞”,那么他也就选择了给冲动的“欲望”套上枷锁;
如果他选择的是在纵欲的享乐中尽情舞蹈,那么他不得不给自己的理性戴上了镣铐。
前者在理性的“自律”中实现了内心的自由——安宁,后者在激情的“放纵”中满足了欲望的自由——快感。
05 遵从良心,方得自由
道德不是人性的捆绑,“良知”也不剥削人的自由,相反,人是被自己无度的欲望所束缚,是在欲壑难填的焦躁不安中丧失了“自由”。
当一个人遵从自己的“良心”明确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精神自律”,自动放弃了一些世人趋之若鹜的浓艳芬华,他没有舍弃“自由”,恰是他选择和维护了他心向往之的那种“自由”。
他的“自律”不是为“道德”做出的牺牲,而是通达他内心的“清明安和”的必经之路;他的“欢乐”不在于是否成为他人眼中的“道德楷模”“善人”,而在于“自我完善”的过程,在于每一个他去过的地方是否比他去之前更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