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家里收到老王的第一份信距离老王去省城读书已过了半个月。
那天父母刚从地里回来,就听到邮递员将自行车停在老王家门口,自行车的铃铛拨得山响,父亲知道是儿子来信了,一路小跑着出了门。
父亲笑盈盈地在衣服上擦着沾满泥土的手,给邮递员递支烟,自己也点上一支。接过邮递员递过来的信,看着信纸上熟悉的字体说:“等虎蛋的信都等了好些日子了,终于盼来了!”邮递员是一位年轻帅气的小伙,姓陆,算起来小陆和父亲还有点沾亲带故。父亲和小陆简单寒暄了几句,也就是一根烟的功夫,小陆就骑车去其它地方送信了。
“儿子终于来信了。”父亲走进厨房,对着正在灶台上忙活的母亲说。
“嗯嗯!他爹,快念给我听听,看看信上都说了啥?”看来母亲也着急了。
母亲不识字,没上过一天学,就连自己的名字都是父亲帮她写的。母亲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5个妹妹2个弟弟。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她要照顾弟弟妹妹,还要帮父母干家务,读书这件事就这么耽误了。不过父亲是幸运的,读书读到了初中。父亲喜欢读书,有时候忙完一天的农活,孩子们在煤油灯下写作业,他就盘腿坐在旁边,借着昏暗的灯光读书。父亲最喜欢看的是历史小说,家里有两本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父亲没事就读上那么一会,几本书不知读了多少遍,书都让他翻得皱皱巴巴的。吃完饭没事的时候,父亲就坐在院里的苹果树下,给老王他们几个孩子讲上那么一段。在老王的记忆里,苹果树下父亲讲故事的情景成了老王最美的回忆。
“想念的爹爹,妈妈,你们好!我来学校都一周多了,我一切都好!吃的好,住的地方也好。老师和同学们对我都挺好的……”父亲读着信,读得很慢,读几句就停顿一下,转过脸看一眼母亲,眼神里写着满足和自豪。
灶台前忙活的母亲,始终没有转过头来。不过她听得很认真,手下不敢弄出太大的动静,生怕错过父亲读出的任何一个字。
父亲读着信,不知不觉中母亲眼角就流出了泪水,母亲偷偷擦去泪水,这一小小的举动父亲并没有发现。儿行千里母担忧,老王去学校报到的那天,送老王到车上,回到家的母亲就躲在厨房里偷偷地哭了。不知道是因为高兴还是伤心,眼泪就是止不住地往下淌。
要说起和父母的感情,老王觉得还是和母亲更亲一些。都说男孩子都跟妈亲,在老王看来,去省城读书前,母亲陪伴自己的时间是最长的。父亲从他上小学开始时就外出打工了,过完年出门,麦收季节回来,收拾完麦子就又出门了,下次回家的时候差不多也到年底了。一年中在家的时间最多也就是4个月。这么算下来,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和母亲黏在一起。随着年龄的增长,老王发现自己和父亲之间距离越来越远了。说不上亲近,也说不上不亲近。父亲虽然在家的时间不是太长,但父亲平时对他们几个孩子要求很严格,平时要是哪个孩子犯了错误,肯定少不了父亲的一顿惩罚。
老王还记得父亲对自己惩罚最厉害的一次。那时老王8岁,父亲从工地上回来帮家里收麦子。有一天老王和小伙伴去油菜花地里抓蝴蝶,他们脱下外套当网兜,结果蝴蝶抓了不少,衣服却忘在了地里,后来再去找的时候衣服就不见了。父亲知道后非常生气,把老王狠狠地揍了一顿,还让老王把身上的衣服脱下来,只听到“咔嚓”几声响,父亲就将老王衣服的两个袖子撕扯下来,长袖瞬间秒变“短袖”。父亲的这一举动吓坏了老王,他呆在原地吓得大气都不敢出。
后来,每当提起这事,母亲都开玩笑说父亲是一位“好裁缝”。
父亲在家里是扮演“黑脸”的角色,母亲则是“红脸”。每次挨打时,母亲都会给老王挤眼睛,老王会心领神会地往母亲背后躲或是往母亲怀里钻。所以在老王的心里,母亲的怀抱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是他犯了错误后的“避难所”。他喜欢在母亲怀里撒娇,也喜欢把自己心里的小秘密告诉母亲,他更愿意和母亲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
老王给家里的第一份来信让父母着实高兴了一天。知道老王在省城一切顺利,他们那颗悬着的心也算是落地了。
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父亲读信给母亲听成了他们二老生活中的一件重要的事,也是最开心的一件事。那个温馨的画面也定格在那个袅袅炊烟的小村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