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电影意志》:从自由、独立到重建电影院,领略电影的心路历程

《电影意志》:从自由、独立到重建电影院,领略电影的心路历程

作者: 重光90 | 来源:发表于2020-04-16 16:49 被阅读0次

    网购产业的高速发展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买到生活所需,大型购物广场的超市除了买特价商品的大妈,也显少有年轻人。但一有闲暇,年轻人们还是愿意往购物广场去,他们一般直奔广场的高层,因为那里有电影院。

    电影已经成为人们娱乐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环,看看电影聊聊故事情节,讨论彼此的观点,有时甚至成为情侣验证三观是否合适的方式。但大多时候,我们对于电影的评价流于表面,想了解更深层次的电影艺术和电影修辞,接下来的这本书可以帮到我们。

    《电影意志》是电影学博士王小鲁近年来发表于《经济观察报》、《南方周末》等专栏的影评文章精选集,从《庐山恋》、《顽主》、《流浪北京》到《山楂树之恋》,作者用宽阔的视野和犀利的洞见,为我们梳理了一部1980年以来的中国电影备忘录。

    王小鲁说:“电影意志是人类普遍意志的表达,这个意志是什么呢?就是对抗时间和复制现实。”

    从1980年开始,电影意志从萌芽到成熟,似乎是从牙牙学语的婴儿期、经过青春期、再成长为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成年人。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见证电影意志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对通往自由电影的探索

    “当我试图描绘一个人的历史的时候,总是要带出一代人的整体面貌。”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是一个最特殊的时期,刚经历完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在社会中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

    这种社会心理结构使人们表现出刚从文革中解放出来的亢奋,因此大多数电影的表达特别激扬却缺乏深刻心理依据,对人性的探索也比较浅薄,而且叙事结构比较固定,主角也充满了无力感。

    比如《笔中情》、《月亮湾的笑声》、《好事多》,都是写权威家长或长官司干预主角的婚姻,主角想挑战权威,不想被干预,与自己喜欢的人结合,后来发现喜欢的人就是长者介绍的对象,最后误会消除,进入童话般的美好世界。

    这种叙事结构里,虽然有反对权威的念想和势头,但最终还是走向和解,长者的权威被保留,主角身上的个人主体性还是得不到深层次地挖掘与表现。

    小时候与妈妈一起追过的电视剧,大多是这样的情节:好人蒙冤——坏人得逞——好人受很大的折磨——最后坏人遭到报应,且其中的女性多是纯洁善良、逆来顺受的。基本一看开头就能猜到结局。

    日本电影人结束信二曾说:“看了几部中国电影,我实在是不太喜欢不感兴趣,我看了中国电影感觉到电影没有拍之前像是已经定好了,人物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

    电影的发生和发展有其历史背景,中国文化的旧有问题不可避免地对电影的主体性产生影响。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电影里对主体性的探索正在萌芽,应该给予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使其纵深发展。

    二、含苞待放——独立电影的触发

    独立电影是80年代新启蒙运动的精神产物。但是无论是剧情片还是纪录片,过去全部都必须依赖于电影厂和电视台来制作,这对于电影的创作是很大的限制。

    90年代末,就在独立电影快要走不下去的时候,出现了三个特别重要的因素:DV摄像机、酒吧等放映空间、个人电脑和互联网。这三种因素的出现让电影和创作和传播突破了原有的桎梏,获得转机。

    此时的电影创作者更看重自由的价值,有些宁愿放弃原本在体制内享受的福利,只为了在一个大背景下带有目的性地去探索人的命运,继而进行自由的表达。

    比如黄文海的《喧哗的尘土》,讲述的是湖南小城里人们空虚的生活,他们失去了传统的劳动美德,热衷于投机和享乐。表达的是对特定情境下人们社会生活状况的理解。

    比如欧宁的《三元里》、黄伟凯的《现实是过去的未来》,通过对城中村的生活描写,传达出对城市的心理体验。

    这些纪录片从以往固定的叙事结构中慢慢挣脱出来,逐渐具备深刻的个性和深厚的学养,引发人的思考。

    电影被创作出来,如果不被传播和流通,就不能很好地彰显其价值。

    南方和北方均有一些酒吧开始放映电影,且有人组织进行讨论和评价。南方有欧宁组织的缘影会,北方有杨子酒吧里的实践社。

    喜爱电影的普通民众也可以通过观看电影发表自己的评论、表达自己的思想。“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把影像表达的权利从贵族化的行业中夺取过来。”公共的放映空间与个人互联网的普及就为他们提供了这个可能性。

    独立电影遇到的这三个重要因素,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只要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解决。手机可以进行视频的拍摄,随时随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视频播放软件放映想看的电影,还可以在很多自媒体软件上分享自己的作品和影评、同时也欣赏到别人的作品和影评。

    但这些外在的设备都只是独立电影的载体,更重要的是人精神和思想的独立,可喜的是,这些中国独立电影里多了很多对人性的探索和思考,民间大众也开始展现自己的文化影响力。

    三、绽放——人类意志的表达

    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的开放。电影对人类意志的表达也更加多元。电影人借助电影发出声音,引发普通大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社会某个领域的发展。

    《我不是药神》表达的是白血病患者们面临的医疗难题。它打开了社会话题,让我们开始关注这个群体,了解医疗上的缺陷和问题的来源,促使社会和政府做出相应的改进。

    《亲爱的》通过一对夫妻的漫漫寻子之路,引发人们对拐卖儿童现象的关注。

    《二十二》是关于抗日战争期间幸存慰安妇的纪录片,没有多余的语言,没有刻意的渲染,如实地纪录幸存下来的22位慰安妇的老年生活,试图让年轻的一代通过画面追溯和了解这段历史。

    《嘉年华》聚焦在两个少女的身上,讲述了在一家旅店打工的小米,碰巧成为在旅店发生的一起性侵少女的唯一知情者,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决定保持沉默,一番挣扎与挫折之后,她终于醒悟,说出事情的真相。《嘉年华》揭示的是偶有发生的社会性侵案件,呼吁大众重视对未成年少女的保护和对性侵加害者的严惩。

    正是这些电影对社会问题的反映,对人类意志的表达,让人看到中国电影产业的传奇性和无穷可能,这也电影意志的绽放时刻。

    四、观影者的自我修养

    “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必须适度,而且我觉得做文化批评也必须懂得电影艺术和电影修辞,不然就缺乏力量。”

    随着网络和自媒体的发展,电影的普及与国民素养的提高,很多人看完电影会在各种渠道发表自己的评价,影评已经不再是专业人士才能做的事情。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身份、利益、生活情境、甚至年龄等前提下,做出自己的判断。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看电影的时候,他们一般都会和电影中的某个人物相认同,电影角色会附体到他们身上,去感受和体会。而我们也都觉得自己看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而容易忽略其他的部分。

    所以作为观影者和影评的大众,要认识到本身的局限性,尊重电影人的自我表达,学习点电影艺术和电影修辞,以更客观更全面的角度让自己的评论更有力量。

    正是电影,让我们加深了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让艺术成为永恒。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电影的历史、了解不同时代中的电影人的思想,《电影意志》这本书不容错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电影意志》:从自由、独立到重建电影院,领略电影的心路历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ohdv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