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一个公众号看到一封信,内容见文后链接。
我无意讨论评判对错是非。
大千世界,蝇营狗苟,有你,有我,有他;天地之间,万物而生,皆有本心。心存敬畏,无所高低,不论大小,故不说对错,不论曲直。 存在即是道理,天才有天才者的通行证,愚笨有愚笨者的陋室铭。
有些是是非非,无法掰扯。人心深不见底,如何去测,尺子在自己的心中。他人及时窥得一鳞半爪,终是表象。
古人云:言为心声。有时候,心拐了弯,声音也会变了调。而可怕的就在于,有的时候,拐了弯的心,发出的声音依然如旧,亦或更美妙动听,更义正辞严。所以,有时候言不一定为心之声;也有某些言本来就不能成为人心之声,枉了“人心”二字,姑且为声,或为狗肺之吠,也不足为怪。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总习惯把文字当课文来读,读书非要认真非要严肃非要刻骨不可。总觉得文字不是冰冷僵硬的,是有生命,有情感,有触感和温度的。但是,被表达和被领悟之间,往往是有距离的。这距离如何丈量,如何靠近?唯有日复一日地读,不问结果地读,多读,一如一脚一脚地行走。也许永远也无法抵达,但只要不驻足,终归是会越靠越近的。
鲁迅先生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呼吸领会之,唯宝玉而已”。先生又说:"…… 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先生不仅穿越时空读懂了表达者曹雪芹的那一颗悲悯之心,更是立足现实,俯瞰世间百态读书相。
又如古诗,一读,押韵,好记;再读,句美,情真。这是用嘴读,用眼读。一旦入心,快意酣畅,只可意会。怎么意会?作者用文字记载下来的,那时那地那一瞬间那颗心的跳动,被你在某时某刻某一瞬透过文字触到,你的心穿过时光,和千千万年前的那颗心在一个频率地跳动。你幡然悟得:任他千年万载,原来那文字承载的一颗颗心,依然鲜活地跳动;原来寸心千秋在,流水遇知音。
平生别无长处,更无本事,为不负语文老师之身,唯有闲暇之时读读”百无一用“之书。读得多了,字儿就认得略多一些,字儿认得多了,就更爱读了,读着读着,某一刻心里一恍惚,似从字里行间触到了作者写此句此段时的心旌摇曳,情感激荡,阵阵快意从心的中间,蔓延至每一个细胞,高潮一般。从此便耽于其中,不能自拔。致而丧志,荒废了好些个功业。即是如此,亦不后悔!噫吁嚱~自甘堕落者,无药可救哉!
是不是跑偏了,本是想说读了那一封公开信的读后感的,结果扯到读书上去了,看来还是读得不够。把读书扯完了,似乎言已尽尔,关于那信,更是无话可说了,看来还是书读得少了点,功夫不到家。
搁笔之际,竟无端地想起苏东坡的故事:相传,某一日,苏东坡和佛印和尚在林中打坐,日移竹影,一片寂然,很久了,佛印对苏东坡说:“观君坐姿,酷似佛祖。”苏东坡心中欢喜,看到佛印的褐色袈裟透迄在地,对佛印说:“上人坐姿,活像一堆牛粪。”佛印和尚微笑而已。苏东坡心想这回让佛印和尚吃了一记闷亏,暗暗得意,禁不住悄悄告诉苏小妹,想不到苏小妹却说:“哥哥你又输了。佛家有经云:心有所想,目有所见。佛印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像佛。而你看他像牛粪……”
信中 那"教师节"——是不是就是一堆牛粪,一坨屎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