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PET讲师班里面,有一位麻醉师叫严霞,我们叫她麻醉老师,今天看到她发的案例,案例中的孩子是幸运的,沟通能力的重要程度大过想象,分享出来:
小朋友6岁左右,做一个小手术,到了手术室以后,建立静脉留置针困难。
我:要不试试吸入吹气球气体麻醉吧?
小朋友带着好奇接受了提议,但是刚把面罩放到他脸上,他就立即推开并且哭起来“我要打针,不要吹气球”。
看着小朋友恐惧的眼神,我立即制止了同事气体麻醉剂吸入。
我:那我们再试试打针吧。
小朋友妈妈:宝贝,打针这么痛,要不我们就用吹气球吧。
小朋友:不,我就要打针。
我们一针又一针的扎着他一次又一次的哭着,我都快崩溃了。
我:这样我好着急啊。我们一起想想办法好不好,我们也是想帮助你的。
小朋友依然坚持要先打针。
小朋友妈妈:哎呀,没有跟他说过还有吹气球这件事。
如此循环往复,折腾了20来分钟,扎了十来针,我的心都在滴血(当禁食水之后血管会瘪掉,当紧张的时候进一步加重血管收缩)小朋友依然坚持要用打针静脉给药的麻醉方式。
我把妈妈叫到手术室外:如果我们用强迫的方式让他吸气体先睡觉,你能接受吗?
妈妈:孩子从小接受的就是蒙氏教育,要事先跟他说清楚才行,主要是我们没有跟他说过还有吸气体的方式。我还是想尝试一下再跟他说说。
我:那好,我们再试试。
妈妈进去以后先说了一些安慰的话,然后问出来关键的一句:你刚才为什么不要吹气球呢?
小朋友:因为我很害怕,感觉不能呼吸。
我立即想到了蒙特梭利幼儿园老师们经常做的示范作用,于是拿起一套管路面罩自己示范给小朋友是可以呼吸的,并且邀请妈妈也示范给小朋友看。
然后小朋友就慢慢地自己拿着面罩吸着麻醉气体就睡着了。
整个过程中,我也有反复表达我信息:我真的很佩服佳佳,即使很痛也还是手伸出来让我们打针,我看到你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出现重大转折的一点是当孩子的母亲倾听到孩子为什么抗拒面罩,在此过程中孩子母亲在面对着孩子的抗拒以及我们扎了她孩子十来针时候并没有责怪我们,而且坚信跟孩子再尝试说说是可以做到的,让我十分震惊。作为旁观者很清楚的看到了当妈妈信任孩子时所起的力量和作用,而我起的作用是配合妈妈,后来孩子自己拿着麻醉气体睡着以后,我们按照流程请孩子妈妈出手术间,然后一针就打上了。等孩子完全麻醉好后,我特意出去手术室门口感谢孩子妈妈刚才的配合,并且后面一针就打好了,让她安心。
遇到这样的麻醉医生是幸福的,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沟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