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咸甜粽子世纪论战的起源

咸甜粽子世纪论战的起源

作者: 白鸟爱 | 来源:发表于2019-06-04 18:12 被阅读0次

    家里刚发生了一场有关粽子的世纪论战——粽子的咸甜之争。身为北方人的我对肉粽子嗤之以鼻,身为南方人的男朋友把甜粽子视作异端。初夏的端午即将到来,空气中充满了糯米与粽叶清香的气息,伴随着世纪论战激昂铿锵的节奏,颇有节日喜庆的气氛(并不是)。

    一提到粽子就想到端午节,一说端午节就想吃粽子,套用马克思先生的理论,粽子和端午节作为一对矛盾,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俩货的关系就跟粽子叶和糯米的关系一样——那叫一个黏糊!

    难道粽子蹭了端午节的热度?还是人们因为粽子的味道记住了端午?咱们看看粽子到底怎么来的。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粽”这个字:“粽”字本作“糉”( 发音:zòng),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

    虽然粽子精确的起源难以考据,但是它漫长的历史是毋庸置疑的,甚至有人认为,粽子起源于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但是根据文献记载,粽子最早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用茭白的叶子将黍米(一种类似小米的作物)包成牛角的形状,制成“角黍”。还有一些人把黍米装入竹筒之中,放在火上蒸烤,制成“筒粽”。粽是籺的一种,而籺是古代人们为了祭祀先祖而特制的一种贡品。在不同的节日里祭祖,人们会制作不同种类的籺,这样说来,粽属于古代端午节祭祀专用籺。

    相传,粽子是为了祭祀投江的屈原而制作的。这是一种神话化的说法,但是粽子与屈原的联系早有记载。南朝吴均《续齐谐记》中记载道: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

    因此有人认为,粽子的起源就是与端午节挂钩的。然而并不是,粽子是无辜的,它真的没有蹭端午节的热度。因为把端午节与屈原挂在一起的年代是魏晋时期以后。

    端午节名称中的“端”意为“开端”,也就是我们说的“初五”。相传这一天是龙的生日,也是恶日,是一年中太阳最当中的日子。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觉得有必要给这个传统节日增加一些文化气息,于是读过书的文人们一拍脑门想起来了:“哦!历史上的端午屈原投江了!那就纪念屈原!”

    也有的人一拍脑门:“哦!伍子胥这一天被夫差扔水里了!那就纪念伍子胥吧!”

    更有人一拍脑门,拍出个冷门历史知识点——曹娥投江寻父。

    于是,端午节才开始有了文化意义。

    而此时,角黍和筒粽已经成为了人们夏至的时令食品。由于五月被认为是恶月,阴阳交替,因此多禁忌。而角粽以粽叶裹米,象征阴阳相包,于是人们认为吃粽子保平安。于是在晋代,粽子跟端午节扯上了关系,被人民群众认定为端午节制定风俗食品。因此,粽子也就跟这个节日的文化含义扯上了关系。

    由于有了文化内涵,粽子变得精致了起来。在确立了端午首席时令食品的地位后,粽子开始了它的表演。在晋代,粽子产生了第一代同人作品——益智粽。人们将中药益智仁放入粽子里,用来养生。如果想尝试其他粽子,也没问题,有一些粽子里放入了珍稀动物的肉。这种粽子极少,一般人家吃不起。

    到了唐朝,粽子改变了自己的身材,出现了菱形和锥形。同时外表讲究白莹如玉。粽子的热度持续上涨,甚至漂洋过海到了日本。一到日本,粽子便受到了举国人民的热爱。看过《大奥》的人都能想象得出,身着和服的美丽贵族女子满脸笑容地捧着粽子,丹唇轻启,柔声赞叹:“美味でございます!(译文:大大的好吃!)”史官奋笔疾书,把这漂洋而来的美味称为“大唐粽子”。

    宋朝时期,吃粽子已经称为了时尚。随着商业的萌芽,大家开始做一种朴实的广告——用粽子堆成亭台车马的形状。著名美食家……啊不是,文学家苏轼,曾经是果蜜饯粽子的狂热爱好者,还写下了关于杨梅蜜饯粽的诗歌。可见粽子的热度不减。

    元代以后,粽子的品种进一步扩展,粽叶由茭白叶变成了箬叶和芦苇叶。馅料进一步丰富起来,有豆沙、松子仁、胡桃、大枣等代表的北方甜粽子,也有火腿、咸蛋黄、猪肉为代表的南方咸粽子。不同的地区,粽子有不同的形状,粽叶有不同的品种,馅料也有丰富的种类。至此,为端午节咸甜粽子之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粽叶经热气一蒸,散发出特有的清香。在飘进房间的时候,这清香又混入艾草和香包的味道。端午的味道就是粽子的味道,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常识。

    端午来了,粽子要甜要咸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咸甜粽子世纪论战的起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opr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