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的第一站是拉卜楞寺,到了拉卜楞寺,内心感觉最震撼的是随处可见的身穿红衣的喇叭,之前了解过知道在藏族文化中,寺庙就是他们上学的地方,看到形色匆匆甚至小跑的喇嘛,想着他们该是要赶着去上早课了。等到了作为讲解员的喇嘛,喇叭给我们讲解了寺内的六个学院,带我们参观了好几个佛像,讲解了它们的故事,但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弥勒佛,与汉传佛教中弥勒佛的憨态可掬、半盘半立的坐姿不的是,藏传佛教中弥勒佛的身形匀称,腿部是完全盘着的,整个佛的形象,庄严肃穆。汉传佛教,讲究随缘随喜,会让人觉得有及时行乐的意味,藏传佛教讲究来生和转世,所以会用今生虔诚的修行来换取来生的因缘。喇嘛说,藏传佛教,强调的是普度众生,他们说的最多的“扎西德勒”就是吉祥如意的意思。
随着讲解的喇嘛一起走到他们上课的地方,在门口一双双散乱摆放着好多双鞋子,因为在藏传佛教中他们认为光脚在某种程度上表示着尊重,所以不论诵经,上课还是磕长头,他们都是只穿着袜子或者就直接光着脚,即使是在大家还在双长袖穿外套的五月份。进到里面,一排排穿红衣的喇嘛在随着播放的经文诵读,跟我们上课一样,有的认真诵读,有的交头接耳,看来不论是否有宗教信仰,其实大家天生爱玩的本性还是很一致的。他们诵读的经文的声音,不禁让人想起了呼麦的声音,还有我们瑜伽中唱诵时的气沉丹田,胸腔共振的感觉,声音立体浑厚,充满着庄重和神秘感。接着来到酥油茶做的画的地方,每年6大书院会举行酥油茶画比赛,比赛完之后会将那些画供奉在那里,一年以后再换新的,因为酥油易化,所以里面都装了空调和风扇,油脂特有的光泽使得每幅画的颜色看起来都很鲜艳。巴掌大的花朵的每个花瓣都雕琢的很精细,很考究。只是让人不能理解的是,有的佛像上会贴着一些钱,不知道这边有没有给佛像上香火钱的讲究,但是游客确实是把这种习惯带过来了,让人觉得有点突兀。
接着再参观了一个佛,我已经忘了具体是什么佛了,只记得恰巧见到了有人在给佛续酥油茶,喇嘛说之所以要用酥油茶,是因为无烟(那种浓重的奶香味一时竟也闻不习惯)。每次加完之后,他们会掌心向上,将手放在香案上,额头抵在手上,嘴里念着经文,让人觉得很有仪式感。相比于内地常会给佛像供奉很多水果,他们的香案上上是用直径约5厘米的小蝶装的类似米的东西,整整齐齐地拜访在香案左侧,干净考究。
走出殿外,随处可见磕长头的人,有喇嘛,也有普通人,有一个人的,还有母亲带着两个孩子的,有年纪小的,也有感觉七十多岁的老人,他们都虔诚地对着佛像的方向,站起又趴下,那份虔诚和专注让人感动。
与汉传佛教会上香不同,他们这里是在佛像外的两面通透的中空的塔里烧的是柏叶,这种就地取材的方式真的让人感觉很不一样。
在拉扑楞寺的外围,是1700多个藏经筒,随处可见穿着藏服的老人和年轻人,衣服系在腰间,不只是因为长期劳作还是因为腰间系了衣服的原因,他们的腰都有些塌,盆骨向后突出,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研一时跳的藏舞,藏族是讲究要颤膝和塌腰的,当时不理解,觉得跳起来很奇怪,但是今天真的看到了这些藏民,才真正理解了其中真意,第一次对舞蹈来源于生活这句话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在藏经筒边,藏民们身穿民族服饰,一个个地转过藏经筒,嘴里不时念叨着什么,再回头时他们竟然已经走远了,留下我们这些拍照留念的游客在原地。在拍照时,我对果果说,只有一个原则,不要打扰到别人,因为虽然不知道他们具体在信仰什么,但是他们认真专注的动作神态和表情,让人真的不忍打扰。在藏经筒的外侧,面向藏经筒的有一个40岁左右的女人,远远地可以看见她在磕长头,起身,俯卧,起身,俯卧,内心不禁在想她不是面对藏经筒一个一个在磕吧,走近了一看,果真是的,内心再一次受到了震撼,拉卜楞寺外围1700个藏经筒,她这是要一直磕下去吗?我不知道,只是知道在藏族文化中,他们讲究一生要磕十万个长头,以求来世的因缘,以前觉得夸张,但是面对着如此矢志不渝的朝圣者,顿时觉得他们十万个长头真的是很有可能的。在路上见到很多即使拄着拐杖老人,可能因为年纪确实大了,行动不便,但她还是那么认真地磕头,五体投地,然后起身再磕,这不禁再一次加深了我对信仰的理解。说到磕头,喇嘛给我们讲到说,之前有游客问他,佛像前为什么没有垫子,喇嘛说,在我们藏传佛教中是不会放垫子的,毕竟你拜的是佛像而不是垫子。
整个拉卜楞寺走下来,内心总是萦绕着一种感觉,他们的虔诚和信仰让人感动,但是光脚磕长头,光右膀子以示尊重这种修行方式是不是太苦了。我说不上来,只是知道人生苦短,有信仰,有希望的人不论面对怎样的苦难,总会心怀善意,勇敢前行的。只是记得看过的《意志力》中说,宗教的这种仪式感的行为其实培养了人的意志力,所以这种方式本身其实也是给人带来了莫大的福祉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