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其实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对于有一定的“阅历”的人,敢于把书单晒出来,就是把自己的心也晒给别人看了。
你的书单暴露了你的现状和品位,尤其是工具书,比如:
一个人如果成天看投资理财的书,他的思维一定也都萦绕在钱这个字上,他很可能急需改善财务状况多挣钱,基本上他很可能还不是财务自由。
如果他读大量的自助书,比如心灵成长、孤独虽败犹荣、素黑云云等。他一定是个年轻人,并且还没找到很明确的人生方向,他需要鸡汤来熬过这段困苦的岁月。
如果他读文史哲,那么他可能已经在寻求真理的路上了,他开始关注真相,开始思考人类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终极问题。
如果他读小众且质量非常高的读本,那么很有可能他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能力了,混迹在一个理性文艺的圈子里,懂得鉴别和取舍。
我们去找工作面试时,有时候也会被面试官问到最近在读什么书。那些有经验的hr也许会从答案中偷窥到你的内心和见识,假如你没有刻意对书单做伪装的话。而那些最喜欢的书的问题就更能暴露一个人的喜好和品味。
后来我想通了,其实没有谁比谁高尚的问题,只是一个读者的不同阶段。年龄增长,阅历增加,见过些市面,受过些挫折,很多技能已实践过(成功或失败),很多思考已沉淀,知天命,转而关注些更永恒更思辨的问题而已。文字语言发明的时间之长,文明思想变革之久,作为今天的读者,是幸运的,是可以修炼的,是可以有目标的。没有比有目标更幸运的事了,大部分人都会遇到寻找所谓存在的意义和目的的命题。
关于阅读还有一些题外的畅想。
前几天有个TED演讲,叫《阅读全世界》,爱好阅读的女孩Ann Morgan决定用一年的时间尝试去阅读来自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一本书。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她利用社交平台发出了求助信息,受到了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书籍的英文译本(她只会英文,有的人还专门为她翻译...),从而她得以了解世界之大,得以感受文明和观念的碰撞。
希望将来可以像《必然》里说的那样,阅读不是局限于书本。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类似维基百科的超链接技术、社交媒体、亚马逊式线下体验书店,每个字符都成为了一个入口,阅读转变成一种更全方位的知识获得体验。不是说bit很可能是我们这个宇宙的暗物质么,“一字一世界”,阅读会变成一种穿梭在平行宇宙的体验吧。
希望我能活着看到那一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