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感觉鼻腔的里呼吸灼热且不畅,知道自己脆弱的上呼吸道又发炎了,估计大脑也难以休息了,于是简单处理了下鼻子和口腔里的阻塞,拿起手机,翻起了久违的《赘婿》。
一本好的作品里,总有很多文字能够穿过你的眼睛、直达内心最幽暗且柔软的角落,点亮一盏心灯,温暖读者的灵魂。
“一代人只能走一代人的路”。
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仿佛万道金光刺破我心头笼罩已久的阴霾,早已麻木不仁的心又开始按耐不住地跳动了起来。这早已熟知的句子穿过耳道的茧,一路向上,爬进了头脑里,回荡在大脑皮层的沟壑之中……
“活着的意义”这个命题,可以对标《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最高层级,是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追求。但首先得“活着”,或者说,首先看到自己在哪儿活着,无论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
出生在1983年的中国,按照68~80岁的平均寿命,我大概率会在2050年左右入土为安。2050年的中国、2050年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交通工具的进步,2050年我可能生活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甚至有可能最终会葬在地球之外的星球上……那么,我在这68~80年间跟这个世界的关系又是什么样的呢?……我想,这个也许就是我对于“活着的意义”最基本的思考吧。
我们一辈子最花时间的事情,可能就是处理所谓的“我与世界的关系”了。从婴儿时期开始,我们就在探索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发音同外界的相互作用,不断学习和加以利用,从而形成了属于我们自己的行为模式。最终各自都沉淀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认知模型,并且同自己的性格、价值观一起,开始了伴随一生的更迭与进化。
我们通过语言、工具、人际关系等向世界表达着自己、从世界接收相应的反馈,来感知自己相对于世界的关系和位置。可惜我们的动物脑太感性,我们太容易被感官上的刺激所吸引,沉浸在当下的快感之中,遗忘了从指缝中溜走的时间。等到我们从享乐中回过神来,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然后,我们就同丛林中那些耗尽了体力的大象、猩猩一般,默默倒下……甚至我们可能还不如走兽们,我们恐惧害怕、奋力挣扎,不顾一切想要从时间中再抢夺些生命回来。这时候,我们已经放弃了理智,只听从本能(成功返回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底层)。这种试图延续时间的行为,不知道算是人性最后的追求、还是对资源的无价值消耗。
生命既然如此无奈,那我们又该何去何从?我是个相信命运的人,我相信我面临的每一次选择,从做出决定的那一刻开始,便已经注定了相应的结果。就像一个人来到了十字路口前,选择的每一条路都有各自的方向和终点。所以有句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我更觉得是“价值观决定命运”,因为我们都是基于价值观来做出选择的。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好、什么不好……这些都是我们对于价值的基本判断标准,决定了我们会走过什么样的路、最终会到达什么样的终点。也许我们无法选择自己出生的年代,但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都可以享受沿途的风景,都将到达自己的目的地,无论是不是自己想要去到的地方。
都说人生短暂,转瞬即逝,常用流星或烟花来作比,哪怕如白驹过隙,也要绚丽耀眼,刻骨铭心。如那《寻梦环游记》里说的:每个人都有两次死亡,第一次是身体上的死亡、第二次是从别人的记忆中死亡——当所有人都已经遗忘你的时候,你才是真正的死亡。
这么看来,想要永生的人并不需要等到科技实现肉体永生的那天,只是要找到能够让别人永远记住自己的方法和位置,也就是设法让自己和世界能够形成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那一刻便可成就永生。就像登月的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插下那面旗帜,他便永远活在了人类的记忆之中,这便是他与世界的关系,一种长久的羁绊……
当然,这也并不容易。人与世界的关系大部分是不稳定的,而且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变化之中,而这个变化的动力来自于成长。我依然用十字路口举例,有的人一开始并没有决定最终要去的地方,只想用有限的时间去最大化地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他们在每个人生的十字路口会不断的改变方向,最终会留在自己觉得最舒服的地方;他们活在当下,尽情享受这仅有一次的生命,“不虚此行”是最好的归宿。
有的人很早就认准了自己此生要去的终点,并不断为到达终点而努力。他们在每个十字路口都只会选择相同的方向前行,每一次选择都只为更接近梦想的终点。或者更准确地说,他们面临的不是一个又一个的十字路口,而是他们早已选择好的山峰。他们面临的只有一个选择:继续?还是放弃?有的人会死在登山的路上,少数人能够登上顶峰,“一览众山小”。他们在顶峰留下自己的印迹之时,也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固定在了这里。(除非他再登顶新的山峰)
生命有限,必属于某个特定的时代;时代堆叠,终汇聚出璀璨的文化;文化传承,正如这奔腾不息的生命之河;大河滔滔,翻滚的是一颗颗激情澎湃的心、和火热的灵魂……
2021-9-27 @上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