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株也学牡丹开的苔花

一株也学牡丹开的苔花

作者: 爱渔爱语 | 来源:发表于2022-02-19 09:02 被阅读0次

  谨以此文献给普天下所有努力绽放的苔花

    王惠莲

2022年1月13日,一个非常普通的日子,普通得你都不好意思写下这个日期,可我还是把它写下来了,不为别的,只为这天早上醒来看到了一条朋友圈:冬日,北方的晨风清爽,空气清新,伸伸胳膊,踢踢腿,打上一套迷踪拳。嘿,日子好甜。好甜的后面还有三朵开得红艳艳的玫瑰。要说这也没什么,但不知为什么,看了之后,心里一热,感觉就跟春天来了似的。再看那图片,第一第二第四张是“XX”“XXXX”产品广告(怕你们说我写“软文”替人做广告,将产品名用“XX”和“XXXX”代替了),第三张是一首中英文小诗:There is one thing alone/ that stands the brunt of life/ throughout its course / a quiet conscience.世上只有一件东西/能始终经受住生活的冲击/一颗宁静的心。 发这条朋友圈的人,叫张卫明。

        张卫明是谁?我为什么要写他?他是诗人还是企业家?出过几本诗集?有多少亿的身家?拿过鲁奖开过作品分享会吗?还是公司上市了?我的回答是,很抱歉,可能让您失望了。据我这个做了不到四个月的文友所知,张卫明是个“三没诗人”,没出过诗集,没得过鲁奖没开过作品分享会。他只在《全国青年作家优秀作品选》和“乐诗中西”“简书”等平面媒体和网络平台上发过一些诗,其余的都发在朋友圈了。 可这并不代表人就不是诗人。就像苔花,虽小如米粒,但从植物学的角度讲,也是花啊。更何况苔花为开花所做的努力一点不比牡丹小。请看他的这首《初雪》:在某个冬日/天空将我放逐/坦然,甚至不胜欢喜/高处不胜寒/我本来自大地/天空,是我的诗和远方/蒸腾 升华 凝结 飘零/拼尽全力······

        除了写诗,张卫明还写散文,你若是看过《天门文艺》《西散原创》,你就知道,那上面刊有他的散文。印象比较深的是他的《难忘故乡的那条小路》,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地上本来有一条路,但走的人不再走这条路了,这条路的生命也就终结了······”如果细品,你会发现这段话竟然化用了鲁迅先生的名言,而且是反其意而用之。 在这个遍地都是诗人散文家的时代,像他这样敢写的,倘若有“伯乐”捧,一夜成为知名“诗人”“散文家”也不是不可能的。但张卫明自己却说,他是习作路上的小白。这个自称“小白”的人,是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和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会理事。

        当然,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和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会理事是不能当饭吃的。在写诗作文之外,张卫明还有用来养家糊口的正式职业:北京XXX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不过很遗憾,这个从湖北天门麻洋镇毛湖乡张桥村走出来的“北漂”,在北京漂了十几年,漂得房子车子儿子女儿白发皱纹都有了,也没能实现“一个亿的小目标”,他只在“清凉的树荫下/做过(个)甜美的梦/梦里,接了个一亿的小单”。至于身家么,我猜足够养家,因为在他的书房里,从地板到天花板,整整三面墙,全是他用多余的“铜板”买来的书。

        在自我介绍里,张卫明称自己是个创业者。作为创业者,他在群里从不谈创业的艰辛,你也不知道他刚到北京时吃哪儿住哪儿,怎么就从一个经济学硕士、工程师转型做起了水产生意,做的过程中遭遇过什么困难,他也不说,好像他的公司被评为荆州市饲料工业协会第五届会员大会理事单位,公司产品上了2021中国水产荣耀榜,他本人的中国渔协水产动保分会副会长和中国渔协水产动保分会标准与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的头衔,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我们都知道,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一个出身农村家里“没矿”也没背景的“北漂”,绝不可能轻而易举就取得上述成绩。既然不易,就一定有“秘诀”,那么张卫明的秘诀是什么呢?  用张卫明自己的话说,就是他们一直重视客户用户的真实反馈,奉行“掌握核心,技术立身”、“可以不做最大的,也可以不做最强的,但必须做与众不同的那一个”的经营理念。  这种理念,虽然没能让他实现一个亿的小目标,但却为他赢得了客户的信赖和口碑。这种信赖和口碑对于张卫明来说,比真的赚了一个亿还重要。  因为在他看来,“对于有信仰与追求的人来说,把做企业理解为悟道修炼的过程,而不是理解为纯粹追逐金钱的游戏,更便于获取天然的前行动力。”因而,当看到他在2022到来之际发出“星辰大海,与您同行,倍感荣幸。祝我的‘上帝们’新年快乐!”的祝福时,你就会忍不住想,原来这个人的心里不光装着“上帝”,他心里还装有一片星辰大海。

        这个心里装有星辰大海的人,心里还装着他5岁的儿子6岁的闺女和一个他爱的也爱他的爱人。闲暇的时候,他带两个孩子出去玩,说是“出来放羊”。孩子讲故事,他当孩子在“创作”,像“史官”一样一笔一划在本子上替孩子记下来。一次女儿突发童言,说自己有天赋,画画不用学,他就用故事告诉孩子有天赋的人只有更努力才会飞得更快更高的道理。对于孩子的天真无邪,他除了爱惜,还付诸文字:姐姐六岁/幼儿园大班的同学月月/长得很白/黄色的头发/长长的睫毛/姐姐很喜欢她/回来对妈妈说/想让她做弟弟的新娘/这样,就可以天天见到月月了。有时,两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太闹了,闹得他都觉得生无可恋,想离家出走了,可孩子一说想吃驴肉火烧,不管多晚,他又会屁颠屁颠地带着俩孩子出去买。所以,在爸爸好还是妈妈好的选择题上,俩孩子的答案是“还是爸爸好。”  有一次张卫明出远门与夫人视频,闺女从镜头前飘过,蹦出一句“你好帅呀,爸爸!”让这个大男人瞬间“每个毛孔仿佛都渗出了蜜。”  2022迈步走来的前一天,他给他的宝贝女儿录了一段“新年寄语”,新年寄语的最后一句,是我们“很爱、很爱、很爱你哟!”一句“很爱、很爱、很爱你哟”,将一个中国父亲对女儿的爱展现的淋漓尽致。都说一个爱家的男人,一定也是一个爱国、爱人类、爱他人、爱一切可爱之人可爱之事之物的人。一次住酒店,看到一个胖嘟嘟的机器人在走廊上晃悠悠地走,他就拍了一段视频,还配了一首歌:我想是因为我不够温柔/不能分担你的忧愁/如果这样说不出口/就把遗憾放在心头······听上去就像机器人在用歌声分担人的烦忧。他把它称为“美丽的邂逅”。

        一个深冬的夜晚,一棵银杏树静静的站在寒风中,身上的枝桠在路灯的照耀下,泛着青黄色的光,一幅安详与世无争的样子。他把它拍了下来,说:自己很喜欢这株银杏在冬夜的姿态。

        行驶途中,路边一排排笔直的白杨,让他心有所感,情动于中,于是吟出了:缓缓/在这幽深静谧的林荫道/我渴望/逢着/一个丁香花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告诉她/不必忧伤/林间的芳草地/氤氲着迷人的芬芳。

        文友的文章发表了,他第一时间送上点赞,第一时间转发到朋友圈,有一天,他竟然一口气转发了三位文友的三篇文章。因为他坚信:一句得体而真诚的称赞,胜过春风拂面,带来人间春色无边。

        去年7月,河南遭遇百年不遇的暴雨水灾,他一连转发了6个视频。6个视频的背后,他让我们看到了一颗与河南人民一起跳动的心。

        去冬,网上有一段女子不配合防疫检查的视频,看后,他写了一首《如果是我》。如果是我/首先要向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谢······配合检查/既是应尽义务,保护别人/又是保护自己之举/何乐不为······

        新年伊始,中央、部委频频提及粮食安全问题,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他用转发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关心。

        生为地球人,当看到“大象无牙的‘进化’值得警惕”的评论时,他发表了自己的感言:(这是)一记警钟。关注人类命运,似乎很遥远,其实不然。刚刚过去的郑州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雨,不就在身边近在眼前?近些年来全球极端天气变多,越来越不可预测,其实已经警醒人类,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尽快采取行动,关爱地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守护地球,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看到这里,你还能说,张卫明就是个写诗作文经营水产的生意人吗?他与我们印象中的企业家作家有何不同?

        不同或许有很多,一言以蔽之,他爱读书。他说:阅读于我可谓须臾不可离也。从中,使我知敬畏、拓视野、晓事理、辩是非,于我教益无穷。他还说:买书是我平时的一大爱好,见了中意的,便“从兜里排出几个铜板”,将其买下······他还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是我的人生梦想。

        作为荆楚之人,他说,当对楚文化楚历史有所了解。于是就去读《楚辞》《楚文化流变史》,不光读,还在上面画满了红线,写满了批注。

        他说,读海德格尔的《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和《美国通史》,是想“做个浅浅的了解”。读《人类思想史》《西方思想史》,是想看看东西思想发展轨迹的差异,差异何在,缘何有异。读英文版《红楼梦》,读到第18回“元春归元省亲”时,他在书眉上写下了“同情元春的境遇与命运,又何尝不同情那些被命运摆布而无力抗争的人呢?”读英文版《三国演义》,他提出了“译变”说。他说:“此书依照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而译,若有高人再据此译为中文,能译出原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吗?绝不可能。我理解此为‘译变’”。

        读英文版《安娜·卡列尼娜》,他用八个字进行了概括:敢于出轨,敢于卧轨。婚姻不幸,敢于出轨,寻找真爱,不枉一生;真爱迷失,心灰意冷,敢于卧轨,了此一生。

        此外,他还读英文版的《百年孤独》《复活》《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在他发的书籍图片上,有《托马斯诗选》《贝恩诗选》《卡瓦菲斯诗集》《拉斯克·许勒诗选》《法国现代诗抄》《诺瓦利斯作品选集》《美学珍玩》《恶之花》《哲学的改造》《人类的由来》《物种起源》《认识与谬误》《最后的沉思》《经验与自然》《爱弥儿》《伦理学》《心的概念》《原始思维》《自然哲学》《科学的规范》······不知您看了这些书名之后会不会惭愧,反正,我是惭愧了。而这个让人惭愧的张卫明却说:正是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庸俗与浅薄,所以,在八小时之外选择了阅读,来填补自身认知上的鸿沟。

        “我知道,我本渺如尘埃,微不足道,但是,上帝对我的眷顾,苍天对我的馈赠,命运对我的垂青,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给这世界的回赠。我的才干、学识、能力、德性,都配不上世界对我的怜惜,我没有理由不对这温情的世界报以微笑,报以感激。”

        人生就像他说的那样:付出一生的努力,也许,才能啜饮一滴生活的琼浆。为了这一滴生活的琼浆,这株来自大地的苔花,拼劲了全力。

        让我们一起为这株苔花唱支歌吧: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祝福:普天下所有努力绽放的苔花。

个人简介

王惠莲,河南省开封市人,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2004年移居美国,现居美国旧金山湾区。已在美国中文报刊和国内报刊及网络发表数十篇散文随笔,作品曾在美国、香港和大陆获奖。海外文轩作家协会终身会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株也学牡丹开的苔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owul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