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每天总有些学子,会在竹简上记录下老师当天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后来,这些记录了老师言行的竹简,被分为学而、为政、先进等主题,并整理成书,名为《论语》。
大约2000年之后,一个名叫卢曼的德国人,用纸卡片代替竹简,记录了他学习研究中的观点、思路,并在30年时间里,应用自己写出的共计近9万张卡片,发表了58本著作和上百篇论文。
2017年,德国教育哲学讲师申克·阿伦斯,将卢曼如何用卡片记笔记,及如何利用卡片进行写作的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这就是《卡片笔记写作法》。这种兼容笔记与写作的方法,更神奇之处在于,能让作品自然“长”出来。
揭密名作写作流程
钱钟书先生有一部,用文言文写成、被评为“神书”的作品,挥洒自如地将东西文化壁垒融会贯通,全书约有一百三十万字,其成书方法,与申克·阿伦斯在《卡片笔记写作法》中提到的卢曼所使用的方法如出一辙。
对于这部“神书”,有外国记者叹为观止,称来中国只有两个愿望:“看万里长城,和见钱钟书。”岂不知这部“神书”,正是钱钟书先生,在1960至1970年代的十余年时间里,用积累的卡片笔记整理而成。
有人可能会疑惑,自己平常也记笔记,为什么写不出好作品呢?学生们从上学时起,就会记录大量与学习相关的笔记,但仍然有很多人在写毕业写论文时颇为吃力,这又是为何?
答案是他们只是把笔记作为记录工具,却没有将笔记当做写作工具,并嵌入适当的写作流程。再好的工具,也需要在嵌入正确的工作流程后,才能产生奇迹。
卢曼与钱钟书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先是找到了好的工具——卡片笔记,接着又将好的工具嵌入了正确的写作流程——不是写稿的时候对着白纸或屏幕,劳神费力地一字一字拼凑,而是利用卡片笔记这个好工具,让作品自然生长出来。
简单说,就是卢曼与钱钟书不约而同地,将普通人要写文章时,才去翻找资料,搜肠刮肚,冥思苦想,这种“自上而下”的写作流程,做了个颠覆性的调整。
他们所使用的卡片笔记共分为闪念笔记、文献笔记、永久笔记三类。
其中,闪念笔记用以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灵光乍现;文献笔记是在平时的阅读中,对书中内容深入理解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的复述,而不是一字不落地摘抄;永久笔记,则是结合前两种笔记,得出的独属于自己的新观点和新看法。
因将“卡片笔记”嵌入到写作流程中,写作流程就不再是“自上而下”,而是反其道而之的“自下而上”。即,随时积累简短的卡片笔记,并将笔记进行科学系统的分类链接,放入专门的卡片盒,写作时,通过分析查看盒内同主题的笔记与链接内容,就能让作品“长”出来。
可同样是笔记,仅简单分为闪念笔、文献、永久的三类的“卡片笔记”,与其他普通笔记相比,到底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才可以让作品自然生长的呢?
卡片笔记凭什么更优秀?
使用“卡片笔记”作为写作工具的卢曼,有“当代黑格尔”之称。当我们在历史中,仔细翻找关于著名哲学家黑格尔的写作工具时,会发现他用的竟然也是“卡片笔记”。
为什么打上了引号?因为黑格尔的笔记,用的不是卡片,而是类似卡片的“活页”,准确来说,他的笔记应该叫“活页摘录笔记”,但其本质却与“卡片笔记”别无二致。
这么多名人大咖都在使用的笔记法,到底与普通笔记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总结来说,主要是以下两点:
第一,普通笔记缺乏理解与思考。以学生上学时的学习笔记为例,许多时候,学生们都是在抄写老师的板书,或者直接在笔记本上写下老师在课堂上所说的原话,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记得太多,理解思考得却太少。
“卡片笔记”中的三种笔记,却都是思考后的果实。闪念笔记,是日常生活中的灵光乍现,当然是思考创意的结果;永久笔记,是在闪念笔记、文献笔记基础上,通过思考得出的观点,也离不开思考。
在这里,特别要说明下通过“阅读”得来的文献笔记,申克·阿伦斯在《卡片笔记写作法》中不止一次强调,它不能是对原文的抄写,必须是在对原文理解后,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才能成为文献笔记,所以这也是经过深度思考的成果。
第二,普通笔记缺少有效的整合链接。仍以学生们的学习笔记为例,一个学生在一个学年内的每一科笔记,单拿出来都可能看上去很完美,但这些笔记,却极少有学生会将之与其他学年记录的笔记内容,联系在一起整合使用。
“卡片笔记”的特殊之处在于,它除了需要三种笔记之外,还需要有两个盒子。申克·阿伦斯在《卡片笔记写作法》中告诉我们,写好的卡片笔记,要装入盒子,并通过编号与整合链接,才能让卡片上的内容,长出更多的新知与作品。
而普通笔记,通常在记录下来之后,成为堆积起来的碎片化“笔记”,因为缺乏整合与链接的过程,显得一无是处。这是普通笔记无法长出作品的重要原因。
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能“长”出作品的卡片笔记,也知道了它与普通笔记的差别,那么它又是怎样“长”出作品的呢?
从笔记到作品,只需这三步
有“台湾第一狂人”之称的作家李敖说,他从来不记笔记,只用“大卸八块”法!原来,李敖的方法是将各种书籍、杂志、报纸上的有用内容,用“土豪”式的撕、扯、剪等方式,直接把原著大卸八块,然后再整理到上千份资料夹内,方便在写作时按需取用。
李敖是真的不做笔记吗?显然不是。他的“大卸八块”法,只是申克·阿伦斯在《卡片笔记写作法》 中的“卡片笔记”的另一种存在形式。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已经了解到了到底什么是“卡片笔记”,但要怎样做,才能让卡片笔记长出作品呢?简单说来,共可分为获取、回顾、思考三步。
第一步,获取,指的是通过阅读获取并管理知识,也就是做出闪念笔记与文献笔记。
我们要有这样一个认知:书上虽然有大量信息,却不等于有大量知识。这些信息,只有通过我们的理解、思考,真正被我们学会的情况下,才会变成知识,而记下闪念笔记与文献笔记的过程,正是一个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并进行分类管理的过程。
第二步,回顾,指的是在整理第一步中写好的闪念与文献笔记之后,形成新的永久笔记,进行编码链接后,再放入卡片盒内的过程。
如果我们将知识比喻为金钱,卡片盒刚好就是银行。卡片笔记如果没有链接,就等于是将钱藏在了家里,随时有可能会丢失;而有了链接并放入卡片盒内,则相当于将钱拿到银行去投资稳赚不赔的保本基金,因为盒内的卡片笔记,还要经过第三步的洗礼。
第三步,盒内头脑风暴,让作品自然生长。盒内头脑风暴,就是指将卡片盒内的笔记,进行相互比较,找到它们之间的相同、不同或补充关系,从而产生新的观点或想法。强调在盒内,是因为这样的头脑风暴,因有“盒”的约束,可以防止太过天马行空,而偏离主题。
盒内,因为卡片笔记的存在,让我们不用将知识都记录在头脑中;盒子本身,又起到了整合思考时的必要框架约束作用。
另外,上一步中我们提到过“知识”藏在家里或投资保本基金这个比喻:藏在家里的知识,藏多少还是多少;投资了保本基金的知识,就是被放入卡片盒内进行头脑风暴的知识,可供使用的卡片越多,可能产生的新观点,或者新知就会越多。
就基金而言,如果能稳赚不赔,那么投资越多,收益也将越大,如果我们投资的是“知识”,那么我们收益的,就是常被大家提起的“知识复利”。
而这些知识复利,不就是自然“长”出的作品本身吗?
写在最后
分为风、雅、颂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实和《论语》一样,都可以看作卡片笔记合集式的作品。
区别只在于,古时的“竹简笔记”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而申克·阿伦斯,通过对卢曼卡片笔记的研究,总结出的《卡片笔记写作法》,只需要自己一个人就可达成,是当之无愧的现代升级版。
如果肯放开想象,其实古代的许多作品都可以被拆解成,由卡片笔记组合成的作品:比如有一首著名的元曲小令,就是由四张不同方位景物描写的永久笔记,加上一句深思后的新知产生的。
这首小令的曲牌叫天净沙,小令题目是秋思。至于这首小令,是否真的是由卡片笔记“长”出来的,我们现在还无从查证,但我们只需要知道,如果真正掌握了《卡片笔记写作法》上的方法,你我都可以等着作品自然“长”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