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篇其实是《乡村教师》。
它是很不典型的科幻,更像篇乡土文学。大刘自己的评价是:
“我不敢说它的水准高到哪里去,但从中你将看到中国科幻史上最离奇最不可思议的意境。”
![](https://img.haomeiwen.com/i25149127/6367be7d023f53de.jpg)
主角是一位癌症晚期的乡村教师,不顾村民的愚昧和麻木,想通过教书拯救村里孩子们的命运。
临终前,他躺在病床上,仍然奄奄一息地给孩子们讲牛顿三定律。
另一边,一队刚结束战争的高级文明正在对沿途星系进行文明测试,决定是否要摧毁恒星。而地球的生命样本,正巧选到了这群孩子。
他们答不出所在星球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答不出恒星能量的来源,也答不出海洋液体的分子构成。
就在外星执政官对他们失去耐心时,他们清脆而懵懂的声音,说出了方才在老师的催促中,抽泣着硬背出的牛顿三定律。
测试通过,炸弹猝然转向,消失在宇宙的茫茫黑夜。
愈发详细的地球报告源源不断地发送过来。
人类城市的摩天大楼群、核能、化学、火箭……一种没有记忆遗传,用声波进行信息交流,没有任何外部高级文明培植的物种,居然能创造出这样的文明景象。
舰队统帅困惑不解:
“这个物种根本不可能在每代之间积累和传递知识,而这是文明进化所必需的!”
另一位参议员回答:
“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这类个体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
“他们叫教师。”
……
阅读至此已经是热泪盈眶。小时候被题海和分数淹没到麻木,好像反而是现在忆起曾经印在课本上的文字,才终于重新触摸到这些代代相传的知识的美丽。
《乡村教师》的结尾,两位高级外星执政官的对话也令人动容。
“文明的这种孤独进化,是银河系太古时代才有的事。如果那古老的记载正确,我那太古的祖先生活在一个海洋行星的深海中。
在那黑暗世界中的无数个王朝后,一个庞大的探险计划开始了,他们发射了第一个外空飞船,那是一个透明浮力小球,经过漫长的路程浮上海面。当时正是深夜,小球中的先祖第一次看到了星空……你们能够想象,那对他们是怎样的壮丽和神秘啊!”
“那是一个让人向往的时代,一粒灰尘样的行星对先祖都是一个无限广阔的世界,在那绿色的海洋和紫色的草原上,先祖敬畏地面对群星……这感觉我们已丢失千万年了。”
又想到剧版三体的第五集,汪淼在小学课堂的讲台上,用铁球和网球讲解万有引力时,忽然拨云见日、直面绝望的畅快(应该也有来自乡村教师的灵感吧)。
我实在算不上个科幻迷,遇到那些宏大的术语概念时,常常就会一头雾水,开始走神。
但正所谓越菜越爱,我始终热爱所有科幻小说里,人类面临绝境,在上下求索中迸发的生命力的光辉。
我们永远在路上,永远无法理解生命的伟大,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所知的真理是否是真相——
但往往求知本身即生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