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徐,保险行业最会写作的江湖女子。
2020年,本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年份。科幻电影里常以2020年为背景,让人心生期待。2020,也是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的元年。然而世界终归没有变成《银翼杀手》中那副赛博朋克的景象,也没有《机械公敌》中,人与机器人的终极对决。
然而,它终归到来了,以一种我们从未想象过的方式。
从武汉发现,到封城,到扩展至全国,再到WHO将此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众卫生事件,新冠疫情完美的做了一次“蝴蝶效应”的示范。
很多人,很多企业大概一辈子都想不到,击败自己的不是竞争对手,不是天降熊(雄)兵,而是一个小小的病毒。
是的,新冠疫情—这场突如其来的黑天鹅事件,成为了2020伊始,摆在很多企业家和个人面前的终极大考。
网上有广为流传的一张图片,2020年,离了很多flag,疫情来了,只有一个,活着。
这个活下去,既有生理生命的活下去,也有经济生命的活下去。
贾国龙们也没有想到,本来野心勃勃的在2020年上市的规划,变成现金流撑不过三个月。
职场中的你我他也没想到,没有等到期待中的返工时间,等来等去,等到的是公司裁员甚至倒闭的通知
事实上,很多90后因为秉持“精致生活的理念,支出远高于收入。
19年汇丰银行的一则调查数据《90后平均负债12万》,让90后又冠上了最敢穷的一代人。
而80后70后因为房贷,车贷,子女教育,健康医疗的生活压力,收入断流,家庭瞬间就会进入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境地。
我不止一次听年薪五十万乃至百万的客户跟我抱怨过,别看进项多,出项也多。光孩子的补课费一年就要十几万,加上房贷十几万,再加上生活中杂七杂八的生活费,一算,确实,挣了不少钱,但一年下来,兜里还是没钱。
现金流是企业的经济命脉,之于个人,同样如此。当没有主动收入的时候,我们拼的是“睡后收入”,是储蓄,是现金流。如果工作五六年,依旧是月光族,兜比脸还干净,那么,发生这种黑天鹅事件时,个人承担风险的能力几乎为0。我相信,疫情期间,在各大金融机构,小额贷款,网络贷款的人数应该会大幅度提升。
所以,这次疫情,应该会给很多人狠狠的上一堂家庭理财的课。比如那些各处置业,配置大量重资产的人,比如说那些靠信用卡花呗度日的人,比如那些对股票“追涨杀跌”的人。。。。。
那么,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家庭的可支配资产到底应该配置?
其实,标准普尔早早就给出了答案。他们调研十万个财富稳定增长的家庭,分析总结出他们的家庭理财方式,做了家庭理财四大账户,这对于家庭资产配置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只是,在和平年代,人们只关注如何让财富最大有效的增值,只有在“战时状态”,看着自己紧巴巴的钱包,才有可能去反思,一个健康的家庭,到底应该如何去规划和配置。
那么,根据标准普尔,首先我们必须要在银行,余额宝,微信支付通等结算机构随时放几个月的生活费。单身狗或者工作不久没有能力的年轻人可以放3个月左右的钱,有家庭的,以6个月左右为宜。
这些钱就不要再追求什么高收益,你倒来倒去,差不了几个点,还说不定会因投资失败,失掉本金。踏踏实实的放在安全可靠灵活的机构即可。
另,拿出20%做风险管理,防止家庭人员出现极端风险,导致经济断流。那说白了,就是买保险。以此次疫情为例,因为是系统性风险,因新冠疫情产生的所有必要的医疗费用由政府兜底。但是,那些疑似的人群呢?甚至,那些已经变成冰冷的死亡人数的鲜活生命呢?也许,之于个体,他是一个个烟火生活里挣钱出力最多的那个。
所以风险保障的足额配置可以有效解决因风险(意外,疾病)导致的医疗费用支出和收入补充。
剩下的30%左右可以投到高收益的理财产品里去,换取高收益。我对投资研究不深,不敢班门弄斧,暂且不表。但这几年工作,我看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人们往往对自己盲目自信,对市场盲目乐观,在这一方面的配置比例过高,而且常常轻信他人。所以前几年P2P的频繁暴雷,股市跌涨等,真的是害了一大批人。普通人,如果不是钱多的没处放,或者有极深的专业素养和时间去研究,还是要慎重为好。
最后,是保值增值的钱,即稳健的理财,核心诉求是保住本金。因为养老规划和子女教育规划,是人生中不能失败的投资。而养老和子女教育是保值增值这一部分里非常核心的目标和诉求。
稳健理财的工具有很多,年金险是众多理财工具里非常重要的一个。
那么,既然今天谈的是现金流问题,我就想重点谈一谈,年金险在现金流规划中的重要意义。
年金险,被称为“与生命等长的现金流”。这是他在养老规划中的重要意义。保单可以带我们穿越时间,去照顾那个年老的自己,为安稳幸福的晚年生活提供保障。所以,年金险以其固定返还,终身返还,复利,等特点,在养老规划中,是不可多得的优质资产,优质工具。
但这一特点,也成为被很多人诟病的原因。很多消费者吐槽,很多所谓的专业理财顾问也带节奏,大肆攻击它。
然而,事实是,你说与不说,它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近几年,保险行业飞速猛涨,人们对年金险的认知,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不过在展开论述前,我想先声明两点。
一,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配置年金险。比如年轻人,又或者还没有做好风险规划或连短期现金流都没有的人。因为实话实说,年金险前几年确实是比较压现金的。还有马上或者已经退休的老人(有家族财富传承和企业隔离需求的除外)因为,年金险真正的发挥效益,需要一条漫长的跑道。而显然,时间已经不给老年人这个机会了。
二,无需把所有的资金都配置成年金。年金的配置比例还是要以四大账户为前提。年金只是家庭资产配置诸多工具里的一个而已。
那么,年金险除了在我们老年的时候,能够给我们提供一笔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在平时,他又是如何解决不时之需呢?
首先,现金流现金流,不管是以何种方式存在,它的本质都是储蓄,都是随时可以变现的资金。
储蓄,是痛苦的。因为你做了储蓄的选择,就意味着你自动放弃了带给你很多欢愉的消费的选择。工作累了,奖励自己一个包包,不开心时,吃一顿大餐。李佳琪的每一个‘Oh,my god’都是你下单的理由。但,一旦建立起储蓄系统,储蓄习惯,储蓄意识,我们就不能随意的,买它。(土豪除外)
但,人都是有弱点的,而且,千万不要去试探人性的弱点。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极强的意志力实现年初定下的储蓄目标。把钱放在为期三个月的银行理财,到期了,正好有个新款包包上市,买;把钱放在基金定投,看到一支涨势喜人的股票,买;一年下来,感觉自己好像什么理财都做了。但,钱呢?
那么,这个时候,年金险强制储蓄的优势就体现出来。到了规定缴费期就必须缴费,前期退保有损失。貌似有种“上了贼船下不来”的感觉。但这个贼船,就像这次疫情期间长得肉一样,无形中也为我们积累了大笔资金。
这笔规划的年金,我们本质上是利用年金险的特性,为未来的某一目标提前做规划,可能是子女的教育,可能是未来的养老,甚至也可以是暂时用不到先放在保险公司的钱。
但在漫长的合约期中,不免遇到类似这次疫情这样的黑天鹅事件。工资性收入锐减,但支出不会。网上的各种段子足以说明事实。
这个时候,年金险也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
首先,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的年金都可以做到保单贷款,基本上是现价的80%。包括万能账户资金的80%。很多高现金价值的年金险,在缴费期结束后,可以做到与本金持平或是本金的90%。那就相当于可以随时周转70%以上的本金。(后期有增值空间)。
而且,在保险公司做保单贷款有几大好处,
一,时效性强,现在很多保险公司为了拼优质的服务,到账时间基本上在三天以内,很多小额贷款都是秒到或者是当天到账。
二,无需审核,也无征信风险。因为这是保单本身赋予的权益。
三,利率相对很多商业贷,都不算高。而且还款日期无要求。各家保险公司有自己的约定,太平仅需在半年内还一次利息即可。
想想,在都快揭不开锅,马爸爸,房东还天天逼你还债的时候,突然得知保险公司有大笔资金在等着你去用。那种喜悦感,堪比“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当然,我看到网上有很多无脑喷,说保险公司变着法赚客户的钱,花自己的钱还需要贷款等等言论。面对这种没有研究过保险公司的贷款制度一味无脑喷的键盘侠,我只能像看地主家的傻儿子一样,用充满关爱的眼神关怀他。
当然,不到关键时刻,迫不得已,我们也不建议客户申请贷款。因为年金险的核心优势还是长期规划,强制储蓄。如果熟练使用贷款,那么我们一开始树立的目标,还是很难实现。
综上,是一位保险人在面对疫情时引发的思考。这些思考,关乎各位看官,也关乎我自己。所谓危机,便是在危难中寻找机遇。也许,这一次,就是扭转你理财观念的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