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遥想王昭君

遥想王昭君

作者: 仁者爱山 | 来源:发表于2017-11-13 09:59 被阅读0次

    遥想王昭君

    范国强

    如今交通便达,乘车从神农架下溯,几个小时光景,昭君故里就到了。可能因为昭君的故事已被人们说滥了,前来参观的人并不多,就我们这几个人。

    昭君故里兴山现属宜昌境内,原属荆门管辖。唐代杜甫有咏昭君诗曰:“群峰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由此后人乃知荆门原系昭君故乡。昭君故里建在半山腰,原来的住宅地已被三峡水库淹没。由于是迁建,又是旅游点,故里修建得很有气派。如果按现在修建的故里规模来揣测昭君的出身,昭君家至少也应该是地主,或称员外,有人甚至煞有介事断言昭君其父的职务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司令。孰真孰假,似难查考。但我想当年昭君家境不一定有那么好,否则她的父母再怎么羡慕帝王家也会花大钱打通关节而不让自己的宝贝女儿千里迢迢去京城的。

    昭君出塞的故事,古往今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其文学形式就有诗词、散曲、杂剧、传奇、小说和话剧,以及民歌、小调、鼓词和各种地方戏。单以诗来说就有近六百首,作者四百多人。而将昭君出塞故事搬上舞台最有名的,一说元朝马致远的《汉宫秋》,着重塑造了汉元帝、毛延寿和王昭君三个人物形象,故事以王昭君最后投江自杀悲剧结尾;再一说为明代传奇剧本《和戎记》中一折,主要描写昭君出塞途中怀念乡土,痛恨官吏无能的心境;又一说为明代陈与郊所著的杂剧剧本,基本根据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卷二所载王嫱故事,以描写昭君的哀怨为主。

    写昭君最好的一首诗,当推清代吴雯的《明妃》:

    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媒同;

    始知绝代佳人意,即有千秋国士风。

    这首诗既披露了昭君之所以出塞的主要原因,又赞颂了昭君甘为和亲使者的国士之风。昭君本来是可以不出塞的,她天生丽质,堪称绝代佳人,不愁没有君王专宠的机会,但由于心性高洁,“不把黄金买画工”,而终使这机会付于流水。她不满在深宫里空耗青春,正好又有胡汉和亲的理由,便毅然请求出塞和亲。昭君的出塞,在历史上似乎确实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在当时确实起到了缓解民族矛盾的作用。据说她到了匈奴以后,还教给当地妇女织布、缝衣和农业生产技术,受到人民的普遍爱戴。后世的文成公主和黄道婆可以说在这方面都是学的王昭君。

    尽管昭君的身上被后人罩上了各种各样的光环,但不知何故,我流连在昭君故里,却似乎总找不到为之兴奋的感觉,相反心情还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和沉重。我久久地端详着屹立在昭君故里庭院正中的昭君那尊窈窕妩媚的塑像,想象着当年昭君“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的凄凉又无奈的心境,一种对昭君的哀怜痛惜和同情之感油然而生。

    据史料记载,胡汉和亲始于公元前198年,自汉高祖刘邦之后,和亲政策一直坚持不辍。但和亲政策并不是后人所美言的“识见高”,而是当时刘汉政权的一种迫不得已的权宜之计,是以忍让来换取暂时的安宁。实际上实行和亲政策以后的上百年间,胡汉一直是打打和和,烽烟时起,后来又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不管后人如何高估昭君出塞的作用和意义,和亲政策出台的这种无奈背景却是任何巧言伪饰也遮盖不了的。

    王昭君不是政治家,她当时不过是一个幽居深宫的十多岁的姑娘。她只不过是不愿意巴结毛延寿这类心术不正的画师,但又为了让身体冲出深宫的囚笼同时让思想冲出封建的牢笼,如果此说并非高估了昭君思想境界的话,她是在继续幽居深宫和出塞和亲两种选择而没有第三种选择上无奈“两害相权取其轻”。从逻辑推理上来说,我们有理由说王昭君是并不情愿出塞的。作为那个时代的一名年轻女子,她有可能有甘为他人牺牲的奉献精神,却不可能有那么高的政治远见。她未尝不知道和亲意味着什么,这和亲意味着她从此将和一个她并不熟悉当然也谈不上爱恋也可能是野蛮专横的胡人厮守一生,这和亲意味着她从此将在域外度过长途漫漫的人生岁月。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据昭君故里的资料介绍,昭君仅在人世间活了短短三十二个年头,按现在的平均年龄来计算当属早夭之列,而她的灵骨最终也没有能回归故土。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女人的命运多是十分悲惨的。且不说广大的劳动妇女长期忍受着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四条绳索的束缚,就连史载的四大美女也无非都是政治斗争的工具。貂婵在充任美人计主角杀了董卓以后不知所终,西施传说是被情人范蠡带走了多了点浪漫,但那多半是后世文人在编故事,为了使文章能卖个好价钱。这四大美女中,杨贵妃的下场无疑最为悲惨,被生生勒死在情人唐玄宗的面前,不怕你唐玄宗是皇帝,在生死关头也没办法能解救自己心爱的美人。其次大概就是王昭君了,她前半生还算是在家乡过的相对平静悠闲的生活,后半辈子却过早地尝到了生离死别的滋味。即使昭君本人没有哀怨,但她却确确实实是一个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西汉末年只有昭君出塞这一次和亲,王昭君是西汉出塞的最后一位姑娘。如果说真的如今人所言胡汉和亲确属“识见高”的话,何以此政策自昭君之后再未传承下来?换言之,如果昭君真的是在匈奴事事如意,何以此后再无昭君的后继者?

    过分地夸张个别女子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仿佛这些女子都是天上的神仙下凡,如花木兰、穆桂英,都是在异族侵略时脱颖而出的杰出女英雄。昭君不像她们有浑身的武艺,她只是一介弱女子。昭君的无奈出塞,一言以蔽之是国力贫弱的表现,无奈只得靠美人外交。说句不客气的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之所以矫情歌颂昭君出塞的动机,乃是变相掩饰了其政府无能的耻辱。

    我从昭君故里下来,走得好远了,回头眺望在半山腰的昭君故里,心里有一个念头在默默祈祷,但愿以后的中国社会再不会有昭君出塞这样的事情发生。


    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遥想王昭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pfh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