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时,常会想起十年前认识的一位江苏老人,他是一个工程队的看门人,六十多岁,高大的身材,和善、泛红的脸孔,满口的外乡口音,不仔细分辨,是难以听懂的。
我当时是一名工厂的维修工,工房的窗户外就是老人所在的工程队,有时卖花生和瓜子的小贩从窗前经过,我们有人会叫过来买,老人警惕地站在旁边观察。班里的老李见老人挺孤单的,就把他唤来,硬塞给他一些零食,老人推辞不过,就客气地接了。久而久之,我与老人成了十分熟悉的朋友。
一次,我去老人的门房旁检修工房暖气的疏水器,乘工作间隙,在老人的门房里坐了一会儿。这间门房,是以前的简易库房改造的,高大潮湿,屋里生着一个火炉,连接着薄铁皮做的细烟筒,散发着浓重的硫火味,我觉得憋气。老人穿着一身旧工衣,披着件皱巴巴的蓝布大衣,他给我倒了茶水,拉起家常。原来老人是这家国营大工程队退休后返聘的高级技工,平时人缘好,工作认真、勤恳,领导见年纪大了,就照顾他做了门房工,负责全天守候院中到处堆放的土木工程安装散件。老人的老伴和两儿一女在江苏一座城市生活。我想问及老人为何长期孤身一人在这里打工,但我生怕其中有难言之隐,就没有提起。我回到工房,老人急匆匆地赶过来,从窗户递进来一块手表。原来我不小心把手表遗落在了老人的床上。
老人自己做饭吃,很少到大灶买饭。他在大院的一个角落开了块地,夏天时,种一些茄子、西红柿、红辣椒、丝瓜等。有一次他生日,破例在大灶打了一饭缸过油肉炒白菜,又用自种地里摘的菜做了几个菜,买了瓶白酒,邀了几个老头,围着小方桌有滋有味地吃了一顿。听说老人每月都要寄钱回家。一年春节前,老人打算回家探亲,他洋溢着自豪地对同事说:“这次回去,每个儿女给一千块钱!”
老人每天生活得乐呵呵的,看不出一丝的愁容,我很受感染。两年后我调到了新的工作单位,一次偶然的机会,路过老人的门房,就进去看望他,里面却是一位矮个头的老人,并告诉我:“他上个月回江苏老家了,去抱孙子了,不会回来了。”我听后,怅然若失地离开。
在这个世界上,过着普普通通生活的人占了大多数,如果对自己期望过高,会造成很累的心理负担。如果能象这位老人淡泊名利,坚韧、勤俭、乐天地生活,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生活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