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911 · 打卡
2/21 - 2 - 鹿非
本周主题:读书笔记
1. 素材积累
(1)写作素材
好在木心既述又作,既作且述,生前便已出版全部创作。其风调思路,毋须转借陈丹青笔录才能一窥全貌。这本《文学回忆录》,无论叙述的语气,还是遍布全书的断语、警句、妙谈,坦白说,不可能出自木心之外的任何人。
在这部大书的前面,说了这些话,难免有看低读者之嫌——木心从不看低读者。倒是我所遇见的不少木心读者,将自己看得太低。我至今遗憾没有亲见木心的机会,而他们崇敬木心,专门前去乌镇探他,到了,竟又不敢趋前问候。想来他们是“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了。要不,便是自我太大。遇到高人,遂开始在乎起自己如何表现,如何水平,深怕人家瞧不上自己。
你看木心《文学回忆录》,斩钉截铁,不解释、不道歉、不犹疑。他平视世界文学史上的巨擘大师,平视一切现在的与未来的读者,于是自在自由,娓媽道出他的文学的回忆。
(2)写作灵感
交作业:写作于我而言的3个意义
(3)写作领悟
哇,开始写之前真没想到自己还有这么多想法可以写。
2. 每日一文
你看木心《文学回忆录》,斩钉截铁,不解释、不道歉、不犹疑。他平视世界文学史上的巨擘大师,平时一切现在的与未来的读者,于是自由自在,娓娓道出他的文学的回忆。
木爷昨儿建议大家都好好想想“写作对自己的3个意义”——为不知道该写什么好的小伙伴提供了一个主题,也是希望大家以此作为激励,实现21天连续输出的小目标。
这话落在我耳朵里,进了大脑就开始迅速转化:写作的意义?我为什么要写?因为好玩儿啊!噗······快想点正经主意。诶······Visualize your thinking!是嘛是嘛,不写就忘了嘛!想起记忆不可靠理论(先生的声音就是好听!),Lady M讲19世纪欧洲艺术史时打在PPT上的话,塔主引用波伏娃奶奶论点时那句经典的“要积极去和这个世界建立各种各样的联系”,还有梁文道写的序······
收回来,写3个:Visualize my thinking & 建立与这个世界之间的联系 & 对抗遗忘。
先说第一个:
1. 可视化你的思考过程(Visualize your thinking)
M老师提出这个观点,最初是为了分析艺术家们的画作。Antoine-Jean Gros受拿破仑委(指)托(派)绘制其慰问雅法疫区伤兵时的图景。此画(Bonaparte Visiting the Plague Victims of Jaffa)现藏于卢浮宫,并在当年的沙龙展上大获成功,引发热议。画中主角拿破仑摘下手套,如神明一般眼含悲悯,伸出左手轻触病员的伤口。一旁的随从此时却用手巾紧紧捂住口鼻,一副唯恐避之不急的姿态。坊间传闻波拿巴皇帝其实根本没去过疫区,也有的说他去了,但匆匆一瞥便马上离开,并在之后下令抛弃这些得了鼠疫的伤员。
Bonaparte Visiting the Plague Victims of Jaffa (Antoine-Jean Gros)格罗奉命制图,场景自然是虚构的。点睛之笔甚多,此处仅以波拿巴的手为例。熟悉西斯廷穹顶画(The Sistine Chapel ceiling)的人会马上联想到 The Creation of Adam,上帝伸出右手将生命之光通过自己的手指传递给亚当。格罗借鉴了这一意象,赋予拿破仑神性的光辉,以此表达心中对波拿巴皇帝的无限崇敬之情。(啊哈,Political propaganda!)
The Creation of Adam19世纪的画作,20世纪的电视,21世纪的互联网。影像宣传从最初的雕塑与油画逐渐转变为电视节目和网络视频。艺术家们将自己的匠心一笔笔绘入画作,以图像的形式引发人们对时代的某些特定情感与思考。几百年过去了,那些时代精神(Zeitgeist)依然寄宿在无数的经典作品之中,等待着人们去重新忆起,沉醉其中。
我并没有那样的巧手,偶尔拾人牙慧评论评论大师的作品,却也乐在其中。
思想本身都是些无形之物,即便产生了也总有种仿佛在雨天于山中看云的感觉,见它们如雾般蒸腾而起,缥缈清逸,待真要走近些看个清楚,却又只见雨丝自山间落下,不管是云是雾皆无迹可寻了。
阿来在《格萨尔王》里写,莲花生大师乘大鹏去往天庭复命,心中欢喜,“把飘飞过身边的云絮抓到手中,拧干水分,编结成大小不一的吉祥结,抛向下方”。“那些吉祥结落地之处,都将成为涌现圣迹的地方。”
写作便也犹如这样的过程,捉住那些不断流逝的思绪(thinking),赋之以实形(visualize)。呐,你看,知道我刚刚都在想些什么了吧?哈哈哈······码字这种事么,比画画简单多了哇!
2. 建立与这个世界的联系
《第二性》出版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波伏娃看着法国的妇女们明明有机会外出工作自食其力,成为思想与经济独立的新时代女性,却仍旧故步自封,从未想过要摆脱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偏见与压迫,于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愤而著书以图鼓励女性自救。
塔主在主号外注册了个小号,名曰波伏娃·崔,常在里面聊些有关女性权益的事儿。跟着她读《第二性》,“波伏娃·崔”常常鼓励大家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建立与这个世界之间的联系。不是默默站在男人(一般指老公)身后,当什么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而是走出去,大胆地接触整个世界,凭借自己的才华与努力去发光发热。
我娘不喜欢这样的念头,觉得女孩子最大的任务是找个好老公安稳度日。我觉得她说这话时带有一个隐含假设:当一个好太太和当一个独立自主、事业成功的女性是两件互斥的事。然而这个假设似乎并不成立。阅历不足,看书充数。I Know How She Does It 就是个极好的例子。
I Know How She Does It: How Successful Women Make The Most of Their Time作者 Laura Vanderkam 收集了几百名美国成功女性的 Time Logs(时间日志),以此为例揭示在不放弃任何一方(职场/家庭生活/个人娱乐/社区工作等)的情况下平衡各项、高效完成的时间管理模式。
推荐:Laura Vanderkam TED 演讲 How to gain control of your free time
波伏娃著书立论,打破时间与国籍的限制,将女性主义哲学(feminist philosophy)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位读者的心中。Vanderkam 作为时间管理达人,眼见身边众多女性忙于工作和顾家而牺牲个人娱乐与自我成长的机会,将自己的经历与观念写下,为苦于“没时间”做这做那的妈妈们出谋划策。(题外话:Goodreads上对本书的评论里,点赞数最高的一句是:Someone should write a "Having It All" book for working people without kids. There are dozens of us!Dozens!笑翻,23333~)
很喜欢微信公众号的那句Slogan: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互联网给了每个人发声的机会,去建立起与他人之间的联系(作者&读者)。没有作家的头衔,并不妨碍我们在公共平台上愉快地写字。假如有一天,遇见某个人,ta对你说:“我读过你的文字诶!我很喜欢它们。”这感觉不是很棒吗?
3. 对抗遗忘
记忆不可靠理论(The Unreliability of Memory)是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Loftus E. F. 教授提出的观点。通过三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她指出:其他人提供的相关干扰信息会影响当事人的记忆,甚至能够改变那些并不存在的记忆。
回忆一下你今天中午吃饭时的场景,想起自己坐在桌前用餐的身影了吗?可是其实,如果你的记忆忠实于你所见的画面,那么你回忆起的应该是桌面上的东西和自己的双手。当我们对已然过去的事件进行回忆的时候,我们其实已经对记忆进行了有意或是无意的增删与重构。
既然连眼见都不一定为实,又如何指望大脑能够将每日的记忆妥善存储,供我们日后随时取用呢?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下来呗~读自己以前写的东西常常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呢!那些被遗忘的瞬间会顷刻涌上心头,时移世易,往事可追。
回到文首的摘句——梁文道给木心《文学回忆录》写的序。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家记忆,于现在的我,是孤阅,是燎原学院,是平日里读的闲书,是星空之约。我想抓住那些enlightening的瞬间,想把它们挽成属于自己的“吉祥结”。
哎,其实何必说这么多呢。写作本身不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吗?Enjoy yourself. That's it.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