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大风起于青蘋之末】-读《万历十五年》

【大风起于青蘋之末】-读《万历十五年》

作者: 且慢小白 | 来源:发表于2019-01-15 06:16 被阅读0次

    关于明史的叙述,几乎无不“税重民穷”的说法。实则“民穷”的根本原因不在国家的赋税过重,而端在法律的腐败和政府的无能。

    【大风起于青蘋之末】-读《万历十五年》

    1.  历史的拐点

    公元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神宗皇帝24岁,登上皇帝宝座已经15个年头了。

    这一年,是西班牙舰队征英的前一年。

    这一年,海瑞死于南京任上,本朝名将戚继光于贫病交迫中死去。

    这一年,德妃郑氏被越格册封为皇贵妃。正是这样一个小插曲,竟是整个万历朝政治斗争的祸根。

    万历15年是明朝历史的转折年,从这一年开始,兢兢业业的皇帝开始以各种理由拒绝上朝、拒绝处理朝政、拒绝升迁或者是任免官员,这样荒唐无奈的政治环境,还将继续持续33年。

    【大风起于青蘋之末】-读《万历十五年》

    2. 苦闷的万历皇帝

    少年的万历皇帝既聪明又勤奋,即位之初勤政爱民,展现出中兴之治的景象。但青年之后的他,在首辅张先生去世后,却突然一改之前的作风,开始消极怠工不理朝政几十年。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皇上发生如此大的改变呢?

    发生这样的事情,得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讲起,太祖皇帝初得天下,为了巩固帝位、惠济民生,订立了重文轻武的文官体系制度来管理朝政。

    200多年后的万历年间,文官体系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善, 并且自成一套,皇帝这个职位倒成了摆设。皇帝有很多的事情没有办法亲自做主,自己的个性也没有办法完全的发挥,就连想培养一个接班人,也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培养或者是指定。

    【大风起于青蘋之末】-读《万历十五年》

    这样的事情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之后,终于在1586年的秋天,23岁的皇上来了一次假摔,说他早晨起床后突然感觉到头晕脑胀,需要停止早朝和出席经筳、日讲。

    皇帝企图用这种方式来对抗文官体系,用自己的这种行为,对文官们构筑的这种政治体系做全盘的否定。

    但实际上,采用这种消极怠政的方式来间接的表达自己的诉求,皇帝的心愿依然难以实现。而且无法言明,同时还缺乏能够私密商量的心腹官员,由此可见万历皇帝的苦闷和无奈。

    从万历皇帝的这种行为上,我看到了中国式的亲子教育。孩子处在叛逆时期,有很多的事情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但是由于父母和老师的管教,无法真正的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从而产生了叛逆的想法,更有甚者表面顺从,私底下去做出你难以接受的事情。

    归根结底是在孩子年少的时候,作为父母的我们没有正确的引导,造成孩子在精神或者是思维上的压抑,最后实在是没有办法承受了,他选择了爆发。

    【大风起于青蘋之末】-读《万历十五年》

    3.  壮志未酬的张居正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张居正作为万历一朝最杰出、最聪明的首辅,在生活作风上留下的把柄,让他的政敌嗅到了清理敌人机会的气息,利用这样的机彻底的将对手置之死地。

    我是喜欢张居正的,不管是从正史的资料还是从野史的资料来看,我认为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也只有这样的手段和这样精明的人, 才能让积重已久的国家机器再度精密的运转起来。

    在开国之初,政府厘定各种制度,认为官员们应当简单朴素的生活是万古不磨的真理。在财政上死板、混乱与缺乏控制,给予官员们的俸禄有微薄到不合实际,因此官员们的贪腐也就不可避免了。

    在这样的环境下,张居正制定一系列的改革策略,测量田地重新分配,考核官员择优使用等等,我认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而张居正之所以失败在于两点:一是死得太早;二是没有自己的心腹接班人。

    他的主错误之处也有两点:一是自信过度渡,不能谦虚谨慎,不肯对事实做出必要的让步;二是他忽视了文官集团的双重性格。

    前面说到他的生活作风问题,张居正要求其他官员厉行节俭,但是他却不能以身作则,这当然不能不贻人以口实,最终在死后被清算,不得善终。

    【大风起于青蘋之末】-读《万历十五年》

    4.  德治与法治

      中国封建社会的掌权者们为了让人民能够更好的被掌控,将四书五经中的道德观念推崇到极致,好用道德观念来绑架人民的思维和心智,更好的接受社会的掌权者制定的政策和制度。

    说到德治就不得不说人情,人情是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积累下来并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牵扯到其中。

    那么,怎么在治理国家,执行政策时区别人情呢?

    要想完全做到公平公正,依靠德治的方式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因为,靠人主观意识来判断,一定会掺杂人情的因素在里面,从而没有办法更公平公正的处理事情。

    而法治则是提前将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做了会得到什么样的处罚,都严格地规定好,避免了因人情而产生的失衡。因此也有了法不容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等俗语。

    而在德治与法治的选择中,我认为法治是根本,德治是辅助,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才是最完美的治理策略。

    【大风起于青蘋之末】-读《万历十五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风起于青蘋之末】-读《万历十五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pgg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