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2年12月23日读书笔记

2022年12月23日读书笔记

作者: 龙套哥萨克海龙 | 来源:发表于2022-12-22 16:00 被阅读0次

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2181小时,第2112日

阅读《万历朝鲜战争》完毕

丁应泰、徐观澜都认为,日军撤退只是邢玠送重金、人质的结果,没有其他因素在内。朝鲜的李氏王朝,也持同样观点。当时朝鲜社会上流传着丁、徐二人的说法,朝鲜国王李昖也认为“丁应泰虽是奸人,所谓赂倭之说,则果为不虚”(《宣祖昭敬大王实录》)。李昖又说,日军事实上打败了明军,最后却无缘无故撤退,肯定不是因为怕明军,而是明军向日军乞和,才使日军被“诱而退之”

朝鲜左议政李德馨也这么想。他认为 10 万明军不能够驱逐日军,反而向日军乞和、送交人质,才换取对方撤退,并且对外将人质称作出使外国的“天使”。

虽有徐观澜据实上奏,但是赵志皋、姚文蔚、万世德、王士琦等人蒙蔽明朝朝廷,致使明神宗不知实情。朝鲜史臣还称,大明人“欺罔积习,贿赂成风”,即便是有忠臣、良将,也不会受到信任与重用,后世谈论东征功罪,应当以徐观澜的话为准。

无论如何,战争刚结束时,朝鲜李氏王朝并不认为日军是被明军赶跑的,而是明军卑辞厚礼地向日军乞和,并送交人质,约送朝鲜王子、陪臣,才让日军退兵。又认为,明朝东征军在日军被“诱退”后,不断吹嘘自己,夸耀功劳,欺罔明朝朝廷。

李昖所说的“昨日之事”,是指他在二月一日与邢玠等九名明朝东征军大将会晤,讨论明军继续在朝鲜驻兵所带来的军粮问题。李昖委婉地向邢玠提出,如果明军在朝鲜继续留下 3 万多士兵驻守,朝鲜将难以负担粮饷,希望能收回留兵朝鲜的想法,但是被邢玠拒绝。李昖为此恼羞成怒,在他看来,战争结束以后,明朝东征军高层赖在朝鲜不走,让朝鲜负担明军的兵粮,非常不成体统。

在大明王朝境内,面对丁应泰、徐观澜对邢玠战功的否定和疯狂攻击,明神宗以大局为重,站在了邢玠这边。实际上,明神宗并不像朝鲜人认为的那样,对有关传闻一无所知。事实上,那些对东征军不利的传闻,他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但即使事实真的如同传闻那样,明神宗也不能公开认同丁应泰的意见。

当时大学士沈一贯向明神宗指出,如果认可了丁应泰的意见,那么将会使 10 万外征将士不得言功,恐人心愤恨、埋怨,不仅有引起兵变的危险,还会损害国家的威严。所以最好的处理方法,是对 10 万将士稍加安慰,施以小利,否则难以收拾局面,将来有事也无人可用。

明神宗颁布《平倭诏》,又压下了丁应泰、徐观澜对邢玠的弹劾,相当于明朝官方正式定调明军在东征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明神宗支持邢玠,认同了日军撤离朝鲜是明军使用武力手段驱逐的结果。

万历朝鲜战争结束近 100 年后,朝鲜李氏王朝再来回顾这段历史时,有了另一番与当初截然不同的评价。 1674 年,肃宗李焞即位为朝鲜国王。这一年,明朝已经灭亡 30 年了。李焞执政时期( 1674—1720 年),朝鲜李氏王朝一改宣祖时期的消极论调,开始对万历援朝做出积极而正面的高度评价。

在真诚感激大明的心态之下,朝鲜官员们不断上疏,要求建造祭祀明神宗的祭坛,以纪念大明发兵援朝的历史贡献,李焞点头表示同意。同年十二月,大报坛落成,祭坛“名以大报,岁祀神宗皇帝,以壬辰再造之恩,不可忘也”。这一年,正是明朝灭亡 60 周年。此后,大报坛成为朝鲜李氏王朝缅怀大明的地标,以此表达朝鲜对大明出兵援朝的感激。肃宗以后的朝鲜国王几乎都亲自参与祭祀,这也是朝鲜李氏王朝后期最隆重的祭祀典礼。

明朝东征军收复平壤以后,对日军造成了严重打击,使其之后一直处于战略被动地位。虽然在首次东征的过程中,明军因为在碧蹄馆战败、粮尽兵疲而不得已与日军议和,但日军也被逼迫至朝鲜东南海滨,只占据了庆尚道沿海的十几座城池,而明军光复了大半朝鲜领土。在第二次东征末期,四路明军虽然都出现了失利,但当时的形势已经是明军主动对日军发起总攻,日军依然只能被动缩在朝鲜东南的角落里迎战,主动权仍旧牢固地掌握在明军手里。我们绝不可因为明军有过一些局部的战术失利,就否定他们在整场战争中对日军的战略压迫作用。只有正确认识这场战争,才能告慰在这场战争中牺牲的大明英魂。

标志着日军在朝鲜败退的,并不是万历二十六年十一月的露梁海战,而是万历二十六年一月的第一次蔚山战役。

万历东征战争结束以后,继承丰臣秀吉野心的部分日本人再次打朝鲜的主意已是 296 年后,这一次日本悍然发动甲午战争。让这群人老实了这么久,不敢轻易挑衅中国在东亚领导地位的,正是万历朝鲜战争。一仗打出了近三百年的和平,便是此战最为积极、最为伟大的意义。这样的评价,足以告慰 400 多年前,牺牲在异国他乡的大明英烈。

消耗了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的万历朝鲜战争,虽然成功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野心,但是却给明朝自身的国力带来了极大损伤,辽东为此弄得民生凋敝、物力残破,明朝政府的财政也因此遭受重创。

此役不仅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使建州女真部落有机会发展壮大,给了明朝致命一击,还加剧了人民内部矛盾:朝廷为填补财政赤字,只能不断加重赋税,以致农民起义遍地开花。加上天灾不断,统治阶层腐败,大明很快就日薄西山,进入了谢幕前的混乱阶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2年12月23日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piv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