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心理学,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年就不少
每篇出自本心,亲们阅后,也可分享给更多的人.
前言:本篇选自李勋老师的《你心中的你》,有感与其中一句话:人不知道自己是谁,能理解的只是自己的一部分,这跟年龄与经历有关,跟审美与价值取向有关,也与所处的情境有关。我经常嘲笑那些追求“自我成长”的朋友们,其实你并不是成长了,而是知道了你不知道的自己,那些东西本来就在你的生命中,你只是重组了你的内心现实。
日本大导演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讲述的是人的眼睛会受到观察者的立场与私欲的影响,看到的事实不一定是真的。许多人过于相信自己的眼睛,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其实人的认知有一种选择功能,这跟人的内心有关。内心美好的时候,一切看起来都美好。内心需要的信息总是率先被提取,不需要的或者不知道的东西你可能视而不见。
佛家说:“心中有,眼中才有。”有时候人对现实的烦恼并不是现实有多么糟糕,而是自己总选择糟糕的信息,同时也缺乏让自己快乐的能力。
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的感受等同于别人的感受,这是造成人与人之间交流困境的另一个原因。苏轼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讲的是同样的道理。两人的关系中存在一种微妙的情景,“你心中的他,他心中的你”,交流是在各自的内心印象中进行的。你心中的他是你的一部分,他心中的你是他的一部分。这个你与他的存在有关,自动生成,这个他因你的存在而不同。明白这点有极大的益处,至少我们会明白,与不同的人交往,在不同的环境中我们会不同。
古语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说人话的人和说鬼话的人既是自己又不是自己,都是自己的一部分。中国的官场不是做官的人不好,是官场这个环境不好,踏入官场你不变也很难。同样,内心的你也不是你,正如镜中的你不是你,而是你的一个投影。对自己的感受也是不客观的,一件事会给人带来很多的感受,能觉察的感受一定跟你认知的选择有关。
人不知道自己是谁,能理解的只是自己的一部分,这跟年龄与经历有关,跟审美与价值取向有关,也与所处的情境有关。我经常嘲笑那些追求“自我成长”的朋友们,其实你并不是成长了,而是知道了你不知道的自己,那些东西本来就在你的生命中,你只是重组了你的内经常听到人们后悔曾经所做过的事,后悔不能改变过去也不正当,只是一种自我疗伤。那时的你不是现在的你,用现在的你去评价那时的你是不客观的。
没有过去的你经历那些让你感到后悔的事就不会有现在的你,曾经历过的人和事都构成今天的你。同理,此时此刻的你也不可能对未来的你做出正确的判断,唯一可以把握的就是当下的你竭尽全力去做好你喜欢的事,读更多的书,体验更多的生活,确保彼时彼刻的你更加睿智、丰富与可爱。
如果我们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耿耿于怀,不能释然,那么问问自己:
“如果那件事对今天我的有一个好处,那是什么呢?”
如果我们遇到一件烦心的事,我们也可以问问自己:
“假如这件事是我必须要经历的,是我生命的一部分,那我该如何去珍惜?”
中国文化蕴含着不少佛学思想,“命中注定”是一种有效解释,如果注定是这样或者那样,对我们的生命来说就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
你心中的你是什么样的?可以自我发现,也可以找为资深的心理咨询师探寻。
曾奇峰老师说:
心理治疗,尤其是精神分析治疗,
给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回味自己过去和现在的机会。
这是一个不可能快、也不需要快的事情。
这是一个通向自己心灵幽深处的旅程,
每一步的跨越都会有惊人的风景,
所以每一步的慌乱都可能导致不可弥补的错过。
生活在如此纷扰慌乱的世界上,
的确不是一件好事情,
幸好还可以找到这样一个地方、
这样一段时间,
使我们可以迅速消失在光阴里,
找到一个可以放心地慢下来的地方,
以便更好地享受短暂的人生。
在有钱、有闲的情形下,
找个人做做精神分析心理治疗,
实在是一种明智而高雅的选择。
因为它可以使你了解自己,
因为它可以使你活得缓慢而从容。
.......................................................................................................................................................................................................................................................................
往期精彩回顾
4, 推荐30部心理电影
7,李子勋老师:心理咨询能做的和不能做的
8,《道德经》(全文|珍藏版 ),是老子专门替高等智慧的人讲的《易经》
10, 哈佛79年研究结果:只要遇到真爱,人生繁盛的几率就会显著提升
分享者:
心理咨询师, 在人间做神的事业,世界和我爱着你, 微信公众号:荣林心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