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多换个角度

多换个角度

作者: 茈情岢待 | 来源:发表于2022-09-15 10:59 被阅读0次

            朋友圈弹出了一条信息,我打开一看,是我的发小——文坛点赞和评论了我写的文章,有人评论自己的作品,嘿嘿,心中一阵窃喜。

            “开篇的两个假设有待商榷啊”,扫过他这句评论后,我突然想到,“哦……他是做与交通执法相关的工作,而我的那篇文章开头恰好与其相关,所以,才会引起他的注意吧。”

            刚好这些天,老家疫情有些严重,我猜测这个时候他应该是居家隔离的状态,于是,我给他发了一个语音过去说,“我看微博,咱济宁都上热搜了,你在家居家隔离了是吗?怎么样,在家过的?”

            三五句寒暄后,他做了一个类比,虽然有些不够恰当,当却足以令我印象深刻。他提到了我俩另外两个发小,“崔林是詹姆斯,他是那种出道即巅峰,且给人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你是科比,持续性好,能一直保持一种好的竞技状态;俺和帅帅嘛,就是奥登,这个人物不知道你听过没有,当年也是天赋异禀性选手,但是一出场就受伤,不是这里有问题,就是那里出毛病……”

            若是,透过现象看一下本质,这不得不引发我们一定的思考:人们总是在自觉不自觉的用自己熟知的角度传递感知。

            从我的角度出发看,大多数男生当然对NBA球星了如指掌,大多数女生也当然对明星八卦如数家珍。

            以前读书的时候,每每考试我都有些郁闷,也有些想不通,郁闷的是考完后免不了遭受爸妈的一顿毒打,想不通的是为什么考试不考足球、篮球这些我精通的领域呢?接下来的我思绪万千,我管你是考理论,比如哪位球星哪一年拿了世界足球先生,他是哪国人,他效力于哪个球队等等等等?还是考实践,比如看谁投篮投的准,谁射门射的进等等。再深入一步的一发不可收拾,比如谁会对古诗词感兴趣呢?谁会对函数、方程感兴趣呢?谁会对……

            由此看来,如果让我定义什么是好老师的标准的话,那我肯定认为,“那些能不厌其烦的,不断的从多个角度传递知识的老师才真的是好老师啊!”

            现在想想,当老师用一个小孩子陌生的角度去解释一个抽象的概念,然后还要求孩子们记清楚、记牢固,这简直不可思议啊。反之,若是老师们能变着法的,用一个又一个相差十万八千里的类比解释一遍,再解释一遍,学生们怎能不印象深刻呢?

            要说类比,我能想到的最经典就是地理老师用蛋壳类比地球了,二者看似毫无关联,实则暗含紧密联系。蛋壳类似地球的地壳,蛋青类似地球的地幔,蛋黄类似地球的地核,此番操作下来,反正,我是一辈子忘不了地球的构造了。

            我们总说谁谁谁情商高,在我看来,无非就是他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人与人的成长环境、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认知程度等等都千差万别,所以,可别指望一句话两句话就能把一个东西讲透彻,你熟悉的角度、领域,并不代表对方也熟悉,反之亦然。

            前段时间,我打算买一本书,大卫·爱泼斯坦的《成长的边界》。于是就打开豆瓣,心思看看网友们怎么评论此书的,其中一个网友给这本书打了低分,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再仔细看看他的评论,说是“几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认知,几页纸就能说清楚的问题,偏偏要写成一本书。”

            当时的我,看过就看过了,没当回事,毕竟看到大部分网友打了高分,我就下单买了回来。现在回想,那个打低分的网友可能高估了大多数人接受、理解、内化一个认知的能力吧。为什么作者用通过大量案例来论证他的观点呢?我想答案不言自明。

            最后,说回我那位发小,对我来说,他的类比生动形象,我记忆深刻;可若是同样的话,对他老婆说,或是对他儿子说,可能效果会天差地别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多换个角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ppr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