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故事
每次上叙事工作坊都会“击中”我几次,昨天下午大熊和周老师的对话感触很多。
第一次知道大熊是退伍军人,这次为了孩子、家庭和妻子一同来参加工作坊。他上台当众和周老师对话咨询,在对话中,他旁若无人般地投入,真诚朴实。当他说自己“感受不到幸福,因为不会笑了”,那一刻我感到他与内心更靠近了,和我的距离也近了。他说自己情绪不好,脾气大却不知道怎么表达,总是憋着,憋不住了再爆发,教育方面常用棍棒的方式,看到孩子这样很难过,但不知道该怎么办……其实我也不会处理自己的愤怒,但我知道愤怒里是有能量的。
对话最后,当大熊突然主动说自己尘封了几十年的故事,我有点震惊,一下子进入对方内心世界。当周老师邀请他和过去那个自己对话,他捂住脸……眼泪是温柔的故乡,那一刻,在他的眼泪里,我看到了自己。我们并没有对话,却有“你和我”的深度连接,我的眼睛也湿润了。
小时候觉得穿军装很帅气,现在觉得,如果军人卸下盔甲,那是有穿透力的,就像<This is us>里的参加越战的Jack。
大熊的启发
听了大熊的故事很受启发,我也是一个积攒着愤怒,但不善于表达、不会表达的人。在回家的火车上,我决定回一封邮件,表达自己的想法、情绪。
恰巧,半夜一个朋友跟我聊一个话题,快走向辩论了,我有些焦虑,但我不想维系表面的和气,想表达自己。最后她没接我的话,原来的我可能会刨根问底。但我想到工作坊周老师要求换房间的故事,我们可以表达需求,但不强求。对哦,我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对方本身也是执着,缺乏弹性。古人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话、咨询和教学也有相像的地方,都在“最近发展区”里进行。
昨晚在回来的车上,哈气连篇,和朋友聊完,躺在床上却清醒了==还有些焦虑,因为表达自己吗?我在人群中,讲台上特别焦虑、紧张,我知道这部分有些故事,就现在,我想投入当下,去感受那个紧张,继续表达,在行动中感受,循序渐进地化解焦虑、恐惧。
当晚的梦
昨晚的梦也很有意思。梦到自己回到中学,老师抓住一个同学,打电话给他家长,要求家长来学校谈话,同他一起背单词。我也被抓住了,我拨通母亲的电话。就在那一刹那,我觉得很不情愿,为什么要麻烦母亲呢?我对老师说家里来回不方便,可以电话沟通吗?
——醒来后我发现,梦里我在权威面前表达自己,这是一个突破。脑海里突然浮现出“界线”,对啊,过去老师总是要求家长做什么做什么,而不是合作关系,这是多么不平等。而且“叫家长”是老师的秘密武器,为什么呢?有一部分原因是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是不平等的,棍棒教育、权威式的相处模式。
家庭对话
中午起床没多久,父母开始争执,我在房间里听得一清二楚,这次也是我们家典型的争吵模式。
我走出来跟他们说怎么又吵架了,尤其是父亲声音很响,让我觉得很不舒服。父亲回应,这就是他说话的方式习惯。
我开始“复盘”:最开始,父亲拉高声调,“早上回来,发现门没关,blabla...肯定是你没关”,母亲开始辩解。其实没什么大事,但父亲说话的内容、方式,有责怪的意思。我们为什么不就事论事,好好说话,平和的分析问题,解决就好了嘛。
父亲不认为他在责怪,”这就是我的说话方式,就是在说这件事情。”
我一时无言以对,只是感觉不对,那样说话很不舒服。继续听他们的对话,父亲说这件事,母亲继续辩解。父亲突然说,“你看,她就是不认错。” 听到这个,我直接问父亲,你看,这是不是责怪呢?你觉得这是谁对谁错的问题,但我不这么看,发生了门没关这件事,我们的目的是希望以后都别忘了关门,不需要责怪,说完这件事情,以后注意就好了。
我继续说,这是你们一贯的模式,除了问题就互相责怪,吵了半天,事情没解决,情绪升级了,最后不了了之。一次次循环,这样伤害感情。
我继续说,我发现爷爷奶奶,叔叔说话都这样的,尤其是叔叔,从小交流都在表达“你是错的”,每次见都问我知不知道这个新闻、这个历史。我如果知道“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哎,blabla...” 我们的交流建立在他的优越感之上,这样的对话很无聊,不走心。交流像是弥补内心的匮乏、自卑。
很快想到这是工作坊里说到的二元对立思维,“我对你错,你好我坏”。这样的思维无法让彼此走近,也不利于解决问题。很多问题都不是简单的对错,或者表面的原因,背后有一个系统。而且这样二元对立的思维让彼此疏远,彼此攻击,互相比较,胜者为王,但这不是亲密关系,不是爱。亲密关系里更多的是彼此看见、照顾,一同成长。
从咨询角度,我也体会到一叶知秋,一句话、说话方式都是内心的折射,一个模式,也都是看见对方、看见自己的突破口。
饭后的对话
饭后,母亲小声告诉我,最后并不是她出门的,是父亲忘记关。父亲在洗手间听到了,开始“咆哮”:“跟你说肯定是你……blabla....本来不想提了,你怎么又说了……”
我能理解母亲,这也是她的模式:为了不让父亲发脾气而忍让,但我知道,这份忍让并不会让情绪平静,它会通过其它方式表现,这是下一次爆发的导火线。
我告诉父亲,你有什么想法,你先说,平静地说。
当他说完,母亲开始说话,没说几句,他插嘴,还发脾气。我告诉他,你先听母亲说完话,我也提醒母亲,好好说,我们只分析事情,解决事情,不要责怪。
磕磕绊绊,两个人都表达了彼此的想法。两个人都觉得对方先离开家,原来母亲先出门,在门口系鞋带,父亲下楼去。父亲认为母亲最后出大门,所以一定是她忘记了。母亲认为自己先出门系鞋带。
彼此看见了这部分,父亲说话语调也不强硬了。我问母亲,你感觉说出来怎么样?
母亲说:“讲出来好多了,之前气啊,就是担心他发脾气,心里难受啊……”
我继续说,是啊,不表达憋着肯定不好受,你要生一下去气,我们也要看一下午的臭脸,可能在其他方面爆发情绪。(说不定晚餐也变难吃了)
我也告诉父亲,他这样强硬的口吻,指责的态度,让人很不舒服,难以对话,你们平时的对话都是无效沟通,彼此发泄脾气,却不看到这件事情,也不解决问题,还伤害彼此情感。
出现了模式2
父亲开始说,你昨晚去哪里了,一会儿又说你这东西那东西,思维一直在跳跃。我告诉父亲,你在岔话题,说的东西一直在跳跃,对话是彼此倾听回应。我不喜欢跳跃,但这也是我的痛苦,可能是受你的影响,我过去跟人聊天也经常跳跃,无法深入交流也就难以建立深度的关系。也许这个跳跃的习惯和过去的情绪有关,人烦躁的时候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
好吧,这是下一个议题了,慢慢来,至少今天让父母体验了一次对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