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考走向实践
-整本书阅读之我思
整本书阅读这几年在我们江苏省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可是整本书阅读是不是一个新的科目呢?答案是否定的。在古代我们的先贤们早已开始了整本书阅读,比如:最早期的《三字经》、《弟子规》等等,这些虽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整本书,但是已初具整本书的模型,还有后来的“四书”“五经”等等。
读到这儿,也许就有人有疑问了:既然这整本书的阅读古已有之,那么关于整本书的教学应该也是由来已久吧。我们拿来即用就可以了。何必再去搞整本书的阅读的研究呢?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第一点,确实整本书的教学方法古已有之,但是时代不同,对整本书的阅读要求不同。第二点,留给我们语文的教学时间不同,在古代一篇文章定终身,可见语文在一个人一生的学习中所占比例之大,再看看我们现在呢,不仅要和数学英语争时间,还有与各门学科抢时间。可是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一圈下来时间还是少之甚少。由此可见,我们现在整本书阅读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整本书阅读的效率?
对于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我认为作为执教者应该思考这样四个问题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一、价值评估:从文本价值到教学价值。因为每一部经典都有其不可取代的文学价值同样也有一些局限性,所以文本价值并不等同于与教学价值,因此教师要练就去粗取精的本领。二、内容确定:从文本资源到教学内容。初中生认知能力和阅读能力是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这是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以及不能不考量的因素。同时中小学的阅读教学总要追求合宜的具体的目标,因此我们的教学内容要兼顾学生的兴趣与现实的需要。三、文本关联:从独立文本到互文文本。这个和群文阅读相类似,我们可以选取类似或者相对或者是互补的文本来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更好地进行思维训练。写到在这儿,让我忽然想到余老师一句话“关联创造奇迹,联系催生奇迹。”四、教学方式:从体验阅读到思辨读写。如果执教教师没有去思考这四个问题,我认为他的教学不会有趣更不会带领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大多只会停留在感知印证式阅读上,只是在文本表面滑行。
在此之前我在整本书阅读上也是毫无头绪,但是读了几位老师的书终于让我的思考逐步走向实践环节。我打算在下个学期的教学中把我的一些不是很成熟的思考付诸实践。比如:让文本说话,无论是单篇阅读还是群文阅读抑或是整本书阅读,我认为文本能说话的地方还是应该让文本说话。切不可让教师的过度阐释代替了学生的自主阅读与思考,可以让学生通过繁衍式的阅读、关联式的阅读、链接式的阅读建立自己的思想和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己去发现,特别是整本书阅读,让学生通过与先贤与经典的对话中去理解先人们的人生、思想、感情,从而反观自身体味自我的生命状态,反思自我的生命历程,在经典中重新发现自己,这尤为重要。
在整本书阅读中,我认为作为执教教师还要清楚一点:学生必须去阅读原著,在熟知原著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适当的去加入一些其他的手段(比如:影视作品)。但是我个人是不赞同的,因为影视作品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对原著会有大刀阔斧的修改,有的甚至背离了原著。为什么必须读原著呢?因为原著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结构,它独有的文化内涵与精神生命离不开原著,犹如神之于形,灵之于肉,还有它的原创性和不可替代性。在漫长的人类文明的历程中,它们能够保存下来足以说明它们的价值之大。
在整本书的阅读中,执教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教师必须有精心的课程与教学设计。而精心的课程和教学设计的基础就是教师一定是自己亲自去读原著以及相关的资料。比如:我在读《简爱》时就同时读了盖凯夫人的《勃朗特传》以及与之相关的19世纪英国的文化进程,通过相关资料以及文本的阅读,让我们能更贴近作者,更贴近文本,更能与作者产生共鸣,更能发现其价值。同样只有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才能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那么课堂设计的关键是什么呢?当然是确定作品的教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不同)与教学内容。只有目标明确,思路才能清晰。如果是那种四面出击,漫无边际式的阅读则很难进入深层次的思考,更难体会文本的内蕴。
在整本书教学中,有关如何进行阅读思考的问题,我则比较喜欢余老师提出的思辨阅读,虽然之前也读了几本有关整本书教学的书籍,可是看完余老师的书则让我有试一试的冲动。因为文本和历史一样复杂。面对复杂的历史与同样复杂的文本,如果我们只用感知印证式来进行文本的阅读,只能让我们的阅读停留在肤浅的表面。在这样的情况下,思辨阅读就彰显其优势了。因为思辨读写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学会分析和辩证,在分析和辩证中学生的思维才能向更深更广发展。而且只有在阅读中进行深度思考才能达到学习的效益,才能更好地进行整本书的阅读。
以上是我关于整本书阅读教学浅薄的思考,虽然整本书阅读教学任重而道远,但是我将秉持我的初心和各位同仁以及我的孩子们一同成长,一同进步。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