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特想去看一场电影,因为春节的时候没有看,再者突然发现它还没下线,最重要的是电影评论的严重两极分化而不知究竟如何。不过这片子的排片真的少了呀,一天两场,还是傍晚场和晚场,时间真的很NICE,于是还是没看成。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看来要等到院线下线,平台上线了。
这些年越来越被生活裹挟,各种平台都再推荐或评论着电影、电视剧、书籍等等。大家也常常看着推荐去选择自己的看点,于是影剧热映、图书热销。热热闹闹你方唱罢我登场我登场。
其实那种热闹和喧嚣感真的会让我惶恐,这不是想像的感觉是真实的感受。昨天去逛街,去了一个楼层是未来元宇宙主题的。进去后就是科技感十足的那种,全息投影的广告、灯牌,各种未来主题的餐厅、机器人大战、无人机飞行训练、未来体验馆等等。身边常常有提示音,会经过扫地机器人、加湿器机器人、店里店外也有很多机器人站在那里。耳边环绕的也是科技感十足的金属音乐。我和老公说,为什么我的感受是惶恐而不是惊奇呢?是的,就是和上面同样的惶恐的感觉。
当时脑海里浮现的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画面,但刘姥姥也只是来看看西洋景,内心目标明确,回到家去还不是要继续过自己的日子,只不过年景比原来好些。我看完这些,除了惶恐,还会给我带来什么具体影响么?可能暂时也没有,以后就不晓得了。也需要慢慢的继续了解才知道。
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你们吃过东北的冻梨么?黑黑的颜色,让你质疑人生的那种,莫不是已经坏了?不过待到把它放到冷水里消一下,也就是解冻一下,慢慢的有一层冰壳包在外面,就像冰墩墩那样。这里突然有了奇怪的联想,莫不是设计师有过吃过冻梨的经历?
等消好了,梨子拿到手里是真凉,轻轻的咬上一口,里面是白色的果肉,是软软的果肉,吃到嘴里甜极了,然后用力吸一口里面的梨汁,冰爽甜美。不过,吃完这个梨,就感觉自己要冰透了,还好东北的冬天,室内超暖和,用不了多一会儿,你就缓过来了。
说完了冻梨,再说回前面的话题。这些年我对影视剧推荐一概是退退退。基本上你越当红、热度越高我越不看,甚至连后来被我N刷的《琅琊榜》《伪装者》等等也是这个待遇。我会放一段时间,然后开始看第一集,看进去了,就继续看完,看的有点意思的,就看完几集然后跳最后一集,有始有终,看的索然无味或者不喜的,估计看半集就关了。
但是对图书真的是没有半点免疫力,你说好,好,我去买,你推荐,好,我加入书架。就这样家里的书越来越多,电子书架上的书单也越来越长。你要是问我,书到底怎么样?我只能回答你们,我真的没看完,或者有的根本就没看。朋友说很欣慰,自己这三年,买的三四百本书都看完了,respect。我的书是真的没看完,你可以说我读书太慢,也可以说你怎么就买了这么多书。
要说和对影视剧的态度有类似的也不是没有,特别经典久远的书,我还真的读的不多。最近在听《平凡的世界》,以前从来没看过的,但也许现在听更能听出其中的滋味。《百年孤独》应该也在书架上放了五六年了,买它需要勇气,打开它一样需要勇气。
看好一个梨,人们常常给它很多猜测,并主观的开始给它分类。其实就简单的两步,想吃就咬上一口尝尝,不想吃就放到一边冻上,待想吃的时候消一下,再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