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大夫季氏没有经过天子的允许,自己去祭祀泰山。孔子跟冉有说:“你为什么不劝阻一下季氏呢?”冉有说:“不能,我劝不了。”孔子说:“呜呼!难道泰山的神还不如林放懂礼吗?林放都知道礼的本是什么。”
孔子的意思是大夫季氏祭祀泰山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泰山神知道该保佑谁,知道谁是天子,作为一个大夫祭拜泰山本身就是不合礼的。这句话同时包含了对冉有的批评,你还如林放吗?明明看到自己侍奉的大夫违背礼的要求私自去祭祀泰山,而你作为家臣连进谏劝阻一下都没有做,你就不如林放。
孔子对冉有进行了批评,对林放进行了表扬,对季氏进行了抨击。
①孔子重视“礼”的重要原因是“礼”是人之立身之根本。如果一个人不讲“礼”,那么难以想象他将来为祸作乱到什么样的程度,“是可忍孰不可忍”。
②学习《道德经》《论语》的课程,要内化为自己的实践,外化出来就是“礼”。懂“礼”的人,生活的都很好。
③当一个人说出“谋生不容易,每天为碎银几两,受累不讨好,起早贪黑,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等等”这些话的时候,就意味着没有做到“礼”。人无礼无以立,缺了“礼”什么都做不成。
④知与行之间有巨大的沟壑,能听明白课,但应用不了,这是大多数人的问题。认知层级是“礼”的内化,而“礼”的外化就是各种行为,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一颦一笑,这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层级。
⑤“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之所以对庶人不下“礼”,是因为很多庶人不讲“礼”,所以“礼”在大夫、君子之间盛行。
⑥懂“礼”才能知道如何在社会上走动、做事业,否则永远找不到事业的突破口。“礼”者以小而见大,自古大事必作于细,从细微之处见人之精神、品格、能力、格局、慈悲。
⑦不知“礼”就不被人喜欢,不喜欢自己的人越多社会层级越低,不知“礼”就混不好。让人喜欢不是求人之谄媚,而是慈悲之心、感恩之心、利他之心,考虑别人所想,考虑别人的感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⑧《论语》课程是所有课程的基础,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往,在世间一切的基础,“礼”者合天地之道。所有能入定的,禅定般若的,得大自在大智慧的高僧大德们,没有一个人不懂“礼”,见谁都是如此的谦卑,众生平等。
⑨把“礼”学好,把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等所有关系做好,在“礼”的框架内做好了自己的本分,才能够本立而道生。成佛成道的第一前提就是做好世间事,世间事的根本就是“礼”。
⑩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春风社《论语》开密讲读点击可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