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此时,是我从华为离职创业后,最灰败的一段时光。
经营不善,盘子铺太大,公司资金链断裂,我欠下一屁股债。
那时,我的身上有很多标签:
前500强明星员工、跨界创业者、职业写手、多平台签约作者……
但,似乎没有一个,能解我的燃眉之急。
彼时,青衣还不是我的合伙人。
她站在朋友的角度对我说,你应该先做个减法。
我明白她的所指。
创业以来,我的身份和标签,一直不太明晰。
常规时候,我是创业公司老板,同时也担任公司主笔。
但更多时候,我就是个纯粹的职业写手,写各种各样的文章:
定制故事、商业文案、影评、书评、干货文……
只要客户付费,我什么都写,一直在写。
越写,越深陷其中,越无暇打理其他;当我终于认真抬头时,发现公司已病入膏肓。
痛定思痛,我遣散了大部分员工。留下的几个,还欠了他们好几个月工资,只能先打人情牌。
我对青衣说,
如果我想重新开始,打造个人品牌,你愿意来做我的品牌顾问,进行策划么?
咨询费多少你说了算,但因为手上没钱,要推迟半年左右才能给你。
她想了想,说行。
我们一起花了3个月时间,研究市场、寻找赛道、分析自身优势。
最终,确定了我的赛道在职场领域。主标签由先前的“职业写手”,转变为“内容营销者”。
何谓内容营销?凭借优质内容,变现、打造品牌,扩大个人影响力。
明确了方向,我们开始付诸行动。
上周末,我参加了秋叶大叔内容创业线下课,大叔说,产品是策划出来的,口碑是设计出来的。
大叔还说,与其日更,不如写爆文。
深以为然。
我就是依靠爆品战略,打响了长征第一枪。
去年9月10号,我的公号仅有2500粉丝。
我和青衣设计并投放了第一篇关于职场的原创内容。
文章很快就爆了。48小时内斩获10万+,冲上知乎热搜榜首,880万阅读量。
自此,我们迅速迭代,持续耕耘。
9个月后的今天,我成功从负债累累,到仅凭自媒体内容推广,便已能月入10万。
且签下两本书籍出版合同,开设2期线上课程。
3期及线下课,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中。
一切,都在沿着青衣和我商量议定的品牌规划路径,快速而稳步地发展。
回望涅槃之路,结合秋叶大叔课程内容,我总结了3点核心心得,与大家共享。
一、定位:不是我想做什么,而是市场需要什么
01.一开始,就要找对你的对标人物
不太谦虚地说,我觉得自己算是一个蛮厉害的职业写手。
“文章拆解”这项基本功,我起码可以拿95分。因为一直拥有着100%的攻克率。
想拿下什么平台,就拆解该平台的文章,基本上弹无虚发,指哪打哪。
2017年,我到简书,看到签约作者很牛。有专属经纪人,有流量扶持,有优先上首页的特权。
于是,我开始找到连载小说类的头部作者,逐一拆解。并针对要求输出文章,很快,30天就拿下了签约。
很多人都说百度百科TA说的权威性比较高,但签约比较难拿,我同样是上平台找了范文,拆解,更新了8篇影评后,如愿签约。
2018年初,我混每天读点故事,如法炮制,13天拿下签约作者。
那时,我仅仅是职业写手思维。拆解的重点,是写出什么样的文章,能获得平台认可,能赚到钱。
但我渐渐发现,拿那么多签约,用处不太明显。
简书没有稿费,百度TA说能赚点小钱,每天读点故事连版权都不是自己的。
很显然,这不是我想要到达的彼岸,我应该要打造自己的平台。
换言之,我要有属于自己的个人品牌。
02.哪里是离钱最近的地方?
要有个人品牌,得先对自己定位。我是怎样找到职场赛道的?
青衣对我运用了WCNA法则:
W:我的意愿,是想树立个人品牌,扩大影响力,赚到钱(嗯,对,就是这样实诚。)
C:我的能力清单
1.我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可以驾驭多种文体。
2.我有10年500强经验,待过外企、待过民企、后来自己创业,身边素材简直多到用不完。
3.我当过员工、当过管理者、也当过老板,三种不同身份,让我看问题有更多元的视角。
4.理工科出身的我,有着缜密的逻辑思维,这是写干货及观点文的有利条件。所以:
N:我能给予用户的需求,是职场人的痛点,我的精准受众为——
1.需要指引的职场新人;
2.处在迷茫期、转型期、停滞期的职场人。
基于此,我的行动方案A,是持续输出职场干货,比如,我可以提供以下产品:
1.职场心路反思及复盘;
2.职场升级打怪的攻略;
3.职场人际与情商;
4.沟通与表达;
5.职场人的自我管理
……
运用WCNA法则,比较系统、精准地对我自己进行了定位,确定了职场赛道。
个人品牌的定位,“不是我想做什么,而是市场需要什么。”
二、卡位:卡不住的位,要么是实力不够,要么是卡槽不对
所有人都觉得,现在做一个新公众号特别难。2018年9月,我还要进入,会不会死得很惨?
简直就是可预想到的困难:
初期没有粉丝,阅读量难起来,没有钱去推广……
但在研究了一个月之后,我发现,说公号起不来,并不完全对。
也还是有一些作者,进入得晚,却玩得挺好。
他们一定是掌握了某种能够玩得转的逻辑。
我当时选择了三个自己可以驾驭的领域:情感号、故事号、职场号。
同样是按照拆解表,我分别找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大号,研究他们到底怎么玩的。
情感号,大致有这么几种定位:
走温暖风抚慰人心路线、追热点撩拨情绪路线、站在女性角度,死命骂坏男人路线。
故事号,除了头部那几个带纪实性质的,比如真实故事计划、魔宙,最多的,是家长里短、男欢女爱的伦理故事。
这种故事,受众广,但作为理工男,我承认自己写不出来。
我纠结了一小会儿。
一开始以为自己文笔细腻,情感没问题;又以为自己脑洞大,故事写得不差,但拆解过后,发现“自以为”与“数据结论”,真的相差很大。
现在,只剩下职场领域。
我要做的,就是找到合适的平台,去放大自己在职场领域的势能。
怎么找?平台那么多,哪一个最合适我?
我和青衣运用了两种方式:
1.传统写手做法,一个一个平台发文试,实践出真知;
2.挑出平台,找到对标人物,按拆解表去研究,依靠打分制度去得出选择。
我俩分别使用一种方式。一个月后,实践结论是:
前者,太浪费时间。虽然是职业写手,虽然有大量的实操经验,但每个平台都会有其独特性,每进入一个,就等同摸石头过河一次,难免偏颇。
而后者,是数据化、加强版的拆解:
卡位,就是找到上升平台,卡住细分赛道。
拆解之后,我选择公众号和今日头条作为自媒体发力的主要阵地。
卡好位,路就顺畅了。
我很快成为了头条职场优质作者。写出几十篇10万+、百万+文章,还有700万+阅读量的微头条。
在三个月里拿到60余篇青云后,受官方邀请,成为青云计划外部评审团的成员。我所写的每一篇推荐评价语,编辑都是第一时间在官方帐号发布出来。
卡位,就是拼。拼眼光,选准了就不要变向;拼决心,用资源拿下细分品类头部。
三、上位:借助势能,滚动覆盖赛道
明确了内容领域,如何开始?
我当时公众号只有2500粉,且已断更近一年。偶尔发一篇文,阅读量只有100。
冷启动阶段,我用到一个关键词,借势。
我的开始,是一篇10万+爆文《离开华为三年,我才真正认同狼性文化》,它曾在全网被疯转。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我裸辞离开华为3年后,因为自己创业的经历,重新反思华为狼性文化,由最初对它的不认同,渐渐改变了想法。
坦率地说,创作这篇文,既是真正有感而发,也是刻意为之。
当时并没有华为被美国贸易制裁这样的大热点,算是我自己生生造了个热点。
首先从选题上,它就是个充满争议的话题——
狼性文化是好是坏,任何一方都可以说出一堆理由,根本不可能有定论。
其中吵得最凶的是什么人?是既被当狼使唤,却只给吃草的人。
从基因上,这文就具备话题性与火的可能性。
但并不足够。
有个朋友跟我说,同样是几千粉,这文发他号上,不会爆。因为粉丝少。
而且,看到的人,虽然认同,但很难传播出去。
我的号为什么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就爆了?
借势。
我是这样借的。
我有好几个500人的华为群和爱立信群。
青衣当时做品牌策划时,考虑到有这些朋友,就决定在关键节点,让我写这个选题。
文章发布后,我第一时间推群,果然打开率超级高。
华为同仁纷纷自发点赞、打赏、转发一条龙;
而崇尚人性化的爱立信同仁,一边争论钱更重要还是人性更重要,一边也把文转了出去。
这是第一波借势。
有了这波借势,文章就有了初步的扩散基础。
我拿着数据,迅速找到一个朋友,他有着20W粉的通信圈大号。
我说,这篇文数据不错,我的号只有2500粉,已经快好几万了哦。放你号上发一下,会不会很快10万+?
对方一看内容和点击量,当即点头同意。几小时后,文章在他的号上,已破10万+。
这波操作,为我引流了几千粉。
这是第二波借势。
这朋友的号上,有很多公号编辑。他们看到数据,找到了我,纷纷要求开白转载。发文当天,我开了一百多个白名单。
因为这些号的转载,又涨了近万粉。
这是我的第三波借势。至此,我已经不需要主动做什么了。
第二天,更多的公号蜂拥而至,不乏插座学院、思想聚焦等百万、千万级大号,后台开白曾开到系统提示无法再开。
2019年,华为公主事件发生,还有很多号为蹭热点,又来开了一波。
这篇爆文,最终给公号涨粉超过3万。
之后,我又如法炮制了另一篇更爆的文。
这篇更爆的文章,开启了自媒体裁员文的书写,在全网有上亿阅读量。
借势策略不仅仅能运用在爆文上,在之后很多的内容变现中,我都在重复这个动作。
首先,是为精准的受众,策划精准的选题;
其次,是打造有争议性、扎中痛点的内容;
最后,借势有能量的人群、平台进行推广与传播。
每一次,都获得意想不到的好成绩。
四
个人品牌打造不易,一路走来,如履薄冰。
听完秋叶大叔的内容创业课,回望9个月的涅槃经历,感慨其间定位、卡位、上位的苦乐酸甜,既有大叔课中提到的高光点,也有默默扛下的坑与难。
6月23日,是我的生日。
现场与群里,都是祝福。
这该是我人生中最有期待感与满足感的一次生日。
烧脑学习,疑惑顿消,收获引领与方法,也收获信心与坚持。
迭代自己,掌控节奏,又长了一截尾巴的公子,加油!
所有一直默默关心与支持,与我一起精进成长的朋友们,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