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会上大家都在互相推脱责任,会议成了「批斗大会」,所以团队的人都觉得这个会很鸡肋。 不是「反思」这个行为不好,是我们开反思会的姿势不对。
1.我有个朋友…
朋友在一家初创公司当产品经理,他们团队采用的管理方式是 Scrum。然而,进去两个季度后,他就觉得越来越力不从心,好像哪哪都是问题。实际上,这是他第一次实践敏捷,所以他跑来问我,让我帮他分析分析。
基于过往的经验,我猜他们可能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将敏捷的机制落到实处,所以我先问他:「你们团队有没有自己开反思会总结问题在哪?」
「呃…基本没有,从我进去到现在,应该只开了一两次。」他的理由是迭代压力很大,根本没时间,而且,反思会上大家都在互相推脱责任,会议成了「批斗大会」,所以团队的人都觉得这个会很鸡肋。
这种心态反映的其实也是大多数团队的状况,而这种对迭代反思会的忽视也恰恰是他们陷入混乱的开始。
我认为,产生这种心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部分人开不好反思会。
据我的了解,很多团队在开反思会时是这么干的:产品经理提前做好各种分析和总结,然后召集大家开会一条条过,其他人有一搭没一搭地听,最后反思会就变成「你讲我听」的形式化存在。
说实话,我自己很不喜欢这样的会议形式(跟老板开会时也很容易陷入这样的状况),因为大家没有什么参与感,更别提对问题有什么共识或者讨论了。
2.海星大法好
所以,在带领团队开反思会时,我会极力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的目的很简单:
(1)让团队每个人都能平等地发表自己的想法;
(2)团队对问题要有共识,并能一起探讨解决方案;
(3)团队反思氛围更加积极。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有一个合适的方法论框架,而我采用的是 海星法 。这种反思方法是基于海星的框架来收集意见并让团队共识问题的,框架结构如下:
【即能】小程序那么,这五个角分别代表着什么?
(1)不要做(Stop):接下来不能继续的,对团队完全没价值的事
(2)少做一些(Less):要少做的,对团队价值不高的事
(3)多做一些(More):要多做的,对团队有意义的事
(4)继续保持(Keep):团队做的好的,要保持的
(5)新尝试(Start):以前没做过的,但可能给团队带来高价值的新点子
3.实际操作指示
(1)画 & 贴
在白纸上画出海星,写好各个角的标签,然后把它贴到墙上
(2)写满五个角
给团队中的每个人发便签纸,让大家先花 2~3 分钟的时间写团队应该马上停止做的事(每个人写 1~2 条);写完的人就把便签贴到白板上。到时间后,再继续花 2~3 分钟时间写团队要少做些什么,以此类推,直到五个角都写完
(3)归类
请团队里的人轮流读一下各个角的便利贴,在读的同时将相似的内容归类到一起
(4)投票
大家对问题都有了共识之后,就开始投票。每个人有3票,按投入产出比投出自己认为最重要,最需要解决的条目
(5)讨论
三个重要的改进项出来后,大家一起讨论,针对每个改进项制定一套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个部分非常重要,这部分讨论的时间至少会占到我们团队整个回顾会议时间的 25%
(6)后续
为了保障解决 / 行动方案能被执行起来,我会把方案拆解为任务放到敏捷看板中,避免大家又一头栽到工作中而忽略了调整。
团队的反思,正在念便签做分类 ps:我们平常直接贴个白纸在上面画海星一些建议
为了活跃气氛,可以在写便签时播一些音乐
让大家轮流读便签很重要,它也是提升参与度的一部分
在大家读便签时,我一般会打开团队文档协作工具,在上面做记录,等到投票时,就直接让大家在上面匿名投票
共识优先级最高的 3 项就好。
由于在敏捷中,迭代周期很短(通常是 2~4 周),所以即使存在很多问题,也无法一一解决,因此,能在短期迭代中解决优先级最高的三个已经很棒了!
4、我的心得体会
在实践敏捷的过程中,我开始一点点体会到「参与感」这个词的意义。海星法虽然是一个很小的方法,看起来挺简单的,但对我的团队来说,它却起到了很好的反思效果,至少每个成员在开会时都很投入,每个人都愿意表达。
此外,我们会在每个迭代结束后都开一次迭代反思会。这个很重要!
如果开反思会时,采取的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态度,想起来就开,太忙就不开,会让团队失去节奏感,而且减少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因为有了这样定期反思的机制,我的团队也在集体反思中不断进步,做出来的东西也越来越好。
最后,诚挚推荐大家在工作中定期地用这个方法去做团队反思,及时解决问题。坚持下来,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想要了解更多领导力、时间管理、沟通技巧、项目管理等技能干货方法,可以关注:
「即能」小程序
一个专注于提供职场技能干货方法的小程序。5 mins 的卡片互动式学习,帮你在碎片时间快速掌握一个职场技能!
「即能学习」公众号:
一张图 | 帮你快速掌握支撑必备知识、技能、小贴士;
干货文 | 职场老司机精挑细选深度好文,用各种职场干货信息喂饱你。
欢迎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