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何以发端
引述《周易·系辞下》,“子曰:‘乾坤,其《易》之门耶?’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亦即“阴阳二气生万物”。
由此可观,“中和之美”发源自古代智慧劳动人民的朴素审美追求,道家的阴阳契合,刚柔相济,不可偏僻一方的世界观。它作为衡量中国古代艺术的一项重要准则和基础原理传承延续至今,始终为人们带来心灵上的慰藉与愉悦等感受。这美,发于自然。
远古,暗藏玄机的文化腾图,阴阳八卦阵,便是原始祖先对理想的艺术中和的境界的渴求和向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生而为人,诸多表情变幻离不了一个“中”。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并育。疯样生长的万物皆源于“中和”二字。这美,变得永恒。
“中和之美”是与宏大的,壮阔的伟岸图景相对立的实际存在,本身却没有任何渺小的,卑劣的狭小气质。焕发肃穆庄重的兼雍容和平淡的气度,仿佛天然睿智老者的哲言,是含蓄性,智慧性,典雅性,综合性的美学感受。
二
蜿蜒行进
之一,烹饪学。先秦,齐国政治家晏子把“和”的概念和烹饪有机结合起来,竟凑巧概括出“酸碱中和”这一近代化学重要理论成果。调味时若“济其不及”和“以泄其过”,必须以“齐”之技达到“和”的目的。《吕氏春秋·本味》阐释了“甘、酸、苦、辛、咸”的持中协调,味求鲜美,“中和”被中华美味佳肴奉为圭臬。
之二,雅乐学。汉唐,《唐会要·诸乐》中记载,“昭义节度使,献《继天诞圣乐》一曲,今《中和乐》其于此。”金声玉振,八音齐鸣。雅乐清音这种纯正的音乐蕴藏在中和之美的美好面纱下,构成了贵族统治的内外支柱,继而成为东亚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
之三,疗养学。魏晋,西魏大医家说:“不知易,便不足以言之医。”医者更加完整确切地理解阴阳五行,中和之道。治病,修身,精神“养生”对整个士人阶层和魏晋文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求仙问药成为晋朝的士大夫们潮流趋向。魏晋风流就此传言于世。
之四,诗词学。唐宋,王维的诗神韵悠然,与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交相辉映,中和。经得起推敲,并不浅白通俗,仿佛一湖碧波荡漾的泉水,咕嘟嘟冒着水花,可以瞥见写者的望不到头的涌起的情思,同时照见了读者自己思想的水位,性灵的高度。
之五,思想学。北宋,有一独特的思想领域的分支,亦即中庸之道。这种美是近乎畸形的美,是“乡愿”滑稽的美。中庸之道无外乎是,在封建礼法作用力下,强制性压持着整个社会安全平稳但毫无进展的运行机制。做事不冲动,说话不偏激,行为不逾越儒家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的确不能否认是历史车轮滚动的推力。
之六,建筑学。明清,建筑,北京故宫,旧北京城以故宫为轴原点,两旁沿坐标轴对称,中轴线一南一北,一阳一阴,各个建筑一一对称,前三殿,后三宫,阴阳交替,太和殿坐落紫禁城对角线中心,四角十只吉祥瑞兽,宫墙的浮雕云纹,屋角的走壁飞檐,高低错落,井然有致。
三
吾辈疗养
稍加总结,“中和之美”美在主体与客体,历史与当下,自然与人工,感性与理性,刚强与阴柔的和谐统一。中和之美浮现出的是温柔平和驯良质朴的儒家诗书礼乐。
孔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亦如,君子,中和;小人,反中和。
当代大学学子更应该悉心感悟这种“思无邪”的中和之美,它是不偏不倚,不避一方的执著坚守;它是不卑不亢,朴素平淡的意志品质;它是着眼全局,博爱万生的生命体悟;它是把握要领,拿捏分寸的生活哲学,无时不刻不启迪人心。
中和之美,原来是——
美之极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