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名片:潘庭槐,男,1922年6月出生,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宁村人。部队番号:宪兵部队15团3营8连。
在温州客运中心坐21路公交到永中二路下车,关爱老兵志愿者们的小车已经在那里等候了,我们相约去看望附近住宁城的老兵潘庭槐老先生。
潘老工作室在龙湾宁村晚年宫宁城老年大学的二楼,房间并不大,估计也就五米多长、两米多宽罢了,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书柜、陈列柜、沙发、床铺、电脑和写字台等,应有尽有。这是潘老完整的工作室和休息室,书柜里排列着许多佛教书籍,如《道德经》《金刚经》等以及有关抗战时期的历史书;陈列柜里则主要是陈列潘老近三四十年来的各种荣誉证书和纪念物件;对面靠墙的沙发当然是用来迎接客人的地方;最里边摆放了一张简单的床铺,可供休息用;写字台的玻璃板下压着黄埔军校同学会以及在老年大学的工作照片;写字台的右侧是一台新型的电脑,电脑前面放着写字板、字典和鼠标。我冒昧地问潘老:“经常使用电脑吗?”潘老说:“不会。我一般只看'抗战老兵网’和'潘庭槐’的网页。”电脑旁边还放着一张小字条,上面写着这两个单词的汉语拼音。他还指着旁边的字典说:“想看别的东西就要查字典或者利用写字板。”说完还在百度里搜索起“潘庭槐”的网页。
八十多年以前,古老的宁城堡保持得还是比较完好,附近的百姓都喜欢叫宁村的城墙为墙山,那是汤和将士和驻地百姓一起挖河筑堡的一个工程。据潘先生说,那时挖河挖出的泥就堆在石墙内侧形成一堵厚厚的墙,既夯实城墙,又可在上种植松树,哨兵可隐蔽于此,墙外景观尽收眼底,稍有动静一目了然。历史上,宁村的老百姓曾经是网业人家,编织的渔网供应下洋山的北麂,洞头渔民,因此挨家挨户织网,妇女们个个是织网能手,技术熟练到晚上不用点灯就能编织的程度。潘庭槐出生于1922年农历六月十九。其家族自始祖潘宏贵跟随汤和将军到东南沿海抗倭并在宁村堡定居下来,至今25世。世代亦兵亦农亦渔,祖父是商人,父亲潘芷轩是位乡绅,曾经担任过双村乡(宁村、沙村)的乡长、渔会主席、地政处长等职,殷实的家庭使潘庭槐受过良好的教育。
青少年时期的潘庭槐勤奋好学,当听到“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接连发生的消息后,他真切感到年轻人要担负起赶走日寇的重任,毅然投笔从戎,参加抗日队伍。因为机智果敢,成为国民党宪兵部队15团第3营8连的分队队长。国民党宪兵部队行使警察的职权,逮捕逃兵以及看管犯人。主要负责维持军队纪律,保障军队命令的执行,组织军事法庭,是名副其实的军队中的警察。国民党“宪兵之父”谷正伦、张镇是国民党的宪兵专家,宪兵部队在张镇的指挥下发展到鼎盛。在抗日战争中,宪兵也参加了对日作战,并在镇压畏日临阵脱逃和贪污腐败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宪兵参加浙沪抗战发生重大伤亡时,蒋介石曾亲自给何应钦打电话说:“……宁可牺牲一个连长,也不愿失去一个宪兵。”可见宪兵在蒋介石心目中的位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