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又热闹起来了。
据说是因为现年94岁的杨振宁(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现年70岁的姚期智(2000年获最高奖图灵奖),两位老人放弃美国国籍,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姚先生的回归,风平浪静,没有引起波澜。倒是杨先生,有些“轩然大波起”的意思了。
有人不爽,主要是这么几点:
1)取年轻貌美的妻子,而且两人年龄差距特别巨大,超出国人心理承受底线。
2)入美籍此为抛弃国家,窃李政道成果得诺奖此为不义。
3)看到祖国开始昌盛,就回来蹭了。
等等等等,还有很多,总而言之,该付出时你没付出,反而自私自利往自己脸上贴金,现在想下山摘桃子,岂能有这等美事?如果让你这么心安理得欣然享受这一切,那些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该怎么看?
网上言之凿凿的事情,没法去落实,真也罢假也罢,摆在那里,各取所需。
今天想聊的是怎么看待人才,怎么对待人才【绝大多数人没有否认杨先生是人才这一点,恐怕也没法否认,毕竟有许多权威人士出来站台肯定其贡献】。
人才,有贡献于一国的,有贡献于行业的,有贡献于实业的,有贡献于未来前沿的,有自己政治立场的,有纯粹埋头学术的……,这些人里头,有些声名鹊起,有些默默无闻,但不论怎么说,肯定是有突出成绩。
要将其划分三六九等,不麻烦,每人一个标准;但要统一对他们的认识,却不简单,同样还是因为每人一个标准。
那么,真的要先划分出三六九等,然后才讨论要不要加以肯定,要不要给以热烈欢迎?
好比在家蒸馒头,难道非得搞清楚,面是谁磨得,哪里的小麦,谁种下的庄稼,庄稼人的人品如何?把面粉放进盆里,倒上水,和好面,发酵好,赶紧蒸馒头得了,费那些功夫,馒头都下肚了。
引进人才的战略,应当是兼容并包的。有一个开放的态度,才会吸引人才,才会形成人才涌入的潮流。今天挑一挑,明天捡一捡,有谁值当陪你玩?
以我看,那些对于杨先生有种种非议的人,多半是格局太大,脑袋里装满了华夏文明,实在是容不下别的什么了。
但那又有什么,地球还在转,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