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你看透医学的本质……其实那是一件非常难的事!

教你看透医学的本质……其实那是一件非常难的事!

作者: 7536b2065537 | 来源:发表于2018-04-03 19:42 被阅读0次
    看看我乌黑的头发,都是靠日常的保养,平时我会用何首乌,黄精,益智仁等补肾益精乌发的来泡水当代茶饮!

    先来说说医院是什么?

        根据文献记载,医院最早在汉代就出现了,据汉书说,在2000多年前的公元六年,汉平帝为了应对中原地区的瘟疫肆虐,建立了一批有固定医生和常备药品的临时官办医院。这之后的各朝各代,都有类似“病坊、福田院、安济坊、养济院”这样的机构,它们的功能主要侧重于济危扶贫、收容慈善,也看看病。直到明清两代,才出现比较正规的“医院”。比如有给皇帝和达官贵人治病的“太医院”,也有给平民治病的“医馆”。在那里,不但场所固定,人员相对固定,而且还有了体现资历和能力的职称和级别,有相对完整的规范和制度,而且除了医生,还有医疗辅助人员,尤其是早期护士的雏形——乳母或女使。但是,大量的医生还主要是民间坐堂、居家或游街串巷的郎中,并不在医院里。

    医院除了有重要的高科技的医疗设备,还有高端的各种设施设备,还有各科人才。医院因为有了能够解决问题的平台,所以能够把医生召集在一起。提高工作效率,专业之间能够更好地配合开展业务,相互激励有助于新技术的发明和创造。

        好的,我刚才说的是医院发展的历史和存在的必要性。下面就说,医院能干啥!

    医院是一个维修工厂,相当于汽车的修理厂。罗胖也曾经说过,“医院本质上是一个工具”。医生使用它为患者解除疾苦。有些疾病无需化验就能诊断,用简单的药物就能治疗,这样的患者不需要来医院,到小规模的社区诊室就可以了。复杂一点的病就来医院,先确诊再治疗,需要手术者都要来医院。

        医院是一所学校,年轻医生、护士在这里成长。希望患者理解为何有时候让学生问诊和协助治疗,不是医生不负责或不重视,本来医院就有这个功能或者说是医院有培养学生的义务

    医院不是商城,因为这里卖药而不卖健康,药又不等于健康。我们去商场花钱,不但可以谈价格,有一种赢了别人的错觉,而且还能够带走自己喜欢的商品,获得满足与喜悦;到医院花钱吃苦药打疼针,花钱不能讲价不说,而且带不走让自己喜悦的商品,没有赢了谁的感觉,反而少了一些本该属于患者自己东西——痛苦! 所以,医院不会给人愉悦,最多只是欣慰。

    累了就看看美好的图片吧!

    医院是一个洗心的基地,让我们学会珍惜生命,学会维护健康。俗话讲,不撞南墙不回头、不见棺材不落泪。如果一个人病了,不但对病人是个打击和修正的机会,对身边的亲属、同事和朋友也是一次再教育。

        医院是一个‘’六星级宾馆‘’,除了吃喝、拉撒、住宿、洗浴和床旁服务外,还管治病。所以,医院管理起来相当复杂,运营成本很高,需要各种技术的人才齐心协力,才能使患者满意。初步统计,一个患者从入院到出院,要走过50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流程设置不合理都有可能影响患者的就医体验。所以说,相互理解是改善服务的基础。

    医院是人生舞台的一扇门,也是展现人性的一个舞台!

    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乐观,因为保持乐观就一切都有希望!

    今天咱们来说说医疗的那些事!讴歌,一

    个协和毕业的高材生,毕业后赴美国,从事制药研究,目前就职于北京某制药公司,知名作家,文字充满灵性和洞察力,更重要的是,他明明已经洞察了一切,却可以写出一本应当不属于自身价值观的书来。

    这本书的价值观,和作者的灵性并不相符。

    他说协和精神是宁缺毋滥,他说协和培养的人才是宽进严出,他说协和的教授是严师楷模大家风范,他说让世界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个协和……但是最后的最后,作者只做到了最后一句,让世界知道他来自协和。

    来看看协和“残酷”的育人模式——只培养精英,不培养庸才。

    看过这本书之后有些难过,并不是因为我并非协和毕业,没有那种所谓的协和精神。

    但是在当下的社会,聪明的家长不会让孩子学医,聪明的孩子即使学医,也未必会从事医疗行业,特别是一线医护人员的行业,医疗的缺口仍然在不断扩大。协和精神培养的学生们,似乎反而成为了辞职率和下海比例最高的地方。

    这些旨在培养最优秀的医学生的摇篮,培养了人才,却离开了这里。

    协和精神去哪了?我们的社会到底怎么了?

    任何时候都一定要有乌黑的头发

    (一)医生的培养制度,越来越畸形

    当年制定了住院医师轮转制度的德国医学家,如果听到目前的轮转已经沦为形式,应该能被气的从棺材里蹦出来的吧,他大抵是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设计的轮转制度,居然能演化成这样畸形的模式。

    协和的林巧稚教授在太平洋战争结束后,于1948年重新回到协和医院,没有放松对学生的要求,仍然秉承着协和一贯的“严格”传统,让所有的学生都在妇产科的轮转前,在内科和外科进行半年时间的轮转。

    轮转制度的初衷是为了让每一个医生在进入专科之前,能对于人体,疾病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而不单单只会眼前的一项技术而已。所以现在的轮转除了自己的科室之外,你还必须要会放射,病理、放疗、内科、妇科、儿科等等。而且这些轮转的科室每年还都在变化着。

    这不取决于你到底是不是需要会这些技能,而是领导觉得你应该会哪些技能。

    有一个基本的价值观是没法反驳的,就是艺不压身,所以随着领导一波一波地更换,我们“需要”会的东西一直在增加,从未减少过。

    多学点东西本没有错,但是政策的制定者却忽略了两个最基本的东西。

    第一,公立教学医院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免责,而不是创造奇迹。

    而现在的我们呢?三十岁的时候,大约都还在拉钩。当你在其他科室轮转的时候,他们没有任何理由和动力去培养你,更没有必要让你承担复杂有风险的工作。你在别人的眼里,就是一个写病历的,拉钩的,打杂的,仅此而已!

    第二,穷

    培训是没钱的,因为培训机构认为,你在学习哇,我没收你学费就不错了!

    但是房子再也不是医院分配了,是5万一平才能买得起的郊区老旧破。

    当你拼尽全力,出类拔萃,但仍然过不上体面的生活,甚至还不如大部分高中毕业的同学的时候,你听到最多的话会是:

    “瞧那个当年的学霸,上了北大/协和/复旦……也就混成这样嘛。”

    这些也都不重要,但是当你发现你的收入根本不够养活妻儿老小的时候,这个时候让你来一发“协和精神”压压惊?

    那叫精神病,不叫精神!

    我开心希望能带给您开心

    当你无数次被自己真心待过的患者伤害过之后,你会慢慢学会如何与患者保持适当的距离,慢慢学会如何让自己把医生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去从事,而不是被深深伤害一次之后决然地离去。

    曾经在我们科室,一个病人开始的时候对医生非常客气有礼貌,只是手术后的治疗不太顺利,很久都没有恢复。因为家庭的经济缘故,患者很久都没有去付款,于是科主任授意我去跟医院的相关部门写申请,让医院放款,等患者慢慢把钱交上来。

    但是当患者即将恢复的时候,患者把我们科室给告了。患者仍然非常客气地说,主任啊,我知道我这样做不对,但是我就真的是没钱了,你们体谅我一下吧。

    最后鉴定方认为我们无责任,然后医院让我们赔了十几万,算作人道主义赔偿。

    没错,就好像是行人闯红灯让正常行驶的车撞了,然后机动车要负责赔偿,这是一个道理,保护弱势的一方是法制发育不健全的基本表现,不讲道理的人,才愿意和你讲道德。

    但是和医生讲道德,是最没道德的表现。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讲道德,但说的本质却是钱!

    咱们就讲一讲暖心的医疗故事,不要总上升到什么勾心斗角的政治当中去。

    一个大货车使一个年轻的妈妈头部严重外伤失去了意识,年轻的爸爸要选择是尽快选择剖宫产生孩子,放弃妈妈,还是不放弃妈妈,但是有可能失去最佳的剖宫时机,这本是个艰难的抉择,是纯粹的医疗问题。

    但是在中国,他一定不是一个纯粹的医疗问题,医疗保险不可能覆盖这个复杂的情况,大部分需要患者进行自费。大货车司机的职责是否明确,赔偿是否及时,赔偿意愿和赔偿金额是否能够沟通,这些问题的重要程度甚至要比医疗问题更重要。

    前阵子东北的“老赖”事件,让我们发现,当我们真的陷入一场灾难的时候,如果双方没有保险作为保障,这个时候人心险恶便浮出了水面。那个事故方的女人并非没钱,而是说“拖一拖,拖死那个人就好了。”

    等我老了以后就没有好看的照片了,用别人的照片又会被说成是侵权!

    在中国盛行一句话,撞残了人不如撞死人,撞死人也许是几十万能摆平的,但是撞残了也许要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银子才也许能够。

    在日本的电视剧里,是否选择让早产儿来到世界上,是家长能否接受孩子出生风险和未来残疾的选择。

    但是在中国,首先你要面临的就是在NICU(儿科监护室)每天1万多的花费,从早产的那一天到足月,大概4-8周不等,这也就是几十万到一百多万的花费,而且几乎不能报销,这还不算父母在北京居住的生活费等等。有一次我在产房门口,看到一对打工模样的年轻父母,表情非常凝重,他们的孩子应当是在里面进行着抢救,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按照医生的要求拿来尿不湿和奶粉,按时去续费,他们甚至连看孩子的机会都很少。

    在中国做个有同理心的医生,不仅要懂人文,更要懂得世俗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教授曾经这样说过,“For learning medicine,the things out of medicine make a difference”。意思就是,对于学医来说,那些非医疗的部分才是我们与众不同的地方。医疗知识大家都差不多,但是真正懂得关爱和有人文情怀的医生才是最好的。

    我们一定能够理解,那些“非医疗”,应当指的是关爱,共情,倾听等这些人文范畴的东西。

    但其实我们在中国的医疗当中,更常见的应当是“钱,关系”这些社会经济范畴的东西。

    时代变了,我们的医疗越发的不纯粹了,这并不是大部分医生所喜欢的状态,但是从医生的角度却什么也改变不了。

    中国医疗的矛盾,是日益增长的先进医疗技术与落后的经济水平之间的矛盾。

    中国人能理解一分钱一分货这个道理,但是唯独在一件事情上无法理解,这就是生命。

    现在的医生失去了神秘感,专家失去了权威

    上帝用医学在医生与患者之间拉了一道帘,你硬要一把拉开看个通透,可然后呢?

    医疗行为在任何时刻都不是纯粹的科学,它在古老的时候往往是由巫术一脉相承而来,中医是从中国哲学衍生而来,西医又与宗教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是在当下,我们在医疗的问题上也往往对于迷信、宗教存在敬畏之心,就是因为医学是一门不严谨的科学,你永远可以用科学的方式接近医学的本质,但是即使你发现了本质,也总有一些人你救不了,有一些病你治不了。

    遇到好天气就要多拍些美好的记忆!

    以前,在医生和患者之间,有一堵墙是拆不得的。就是患者对医生的尊敬,往往来自于对医疗知识的疑惑,而医生有着神奇的能力,能够用药物和手术给患者带来健康,这样的“盲目崇拜”的建立,是一直以来医患关系稳定的基石。

    随着信息的开放,医学知识再也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当一个人来到医院和他的医生沟通之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这个人也许都可以轻松通过百度、谷歌、维基百科对这个疾病的来龙去脉做一个大致的了解。更有高级知识分子可以通过pubmed等数据库了解到目前所有最新的文献综述。理论上讲,患者可能对于疾病的诊治没有全貌上的认识和深刻的领悟,但是对于所有信息的获取,他与医生所获得的信息是一样的,信息不对等更多存在于医患双方理解的层次,而并非信息本身。

    而这种层次上的理解,患者也可以通过其他医生的科普文章做一些了解,尽管未必能够应用到自己身上(很多时候个体的治疗也存在争议),但是我们能够发现,医生的知识优越感再也没有了。他们也许会教育患者不要随便去查资料,建议他们信仰医生,特别是自己。但是很多医生也会对患者之前治疗过的医院和医生评头论足,这更加会使得患者认为,之前的医生治疗和诊断是错误的,那么现在的医生又是否是正确的呢?连医生说的都不一样,我又该信谁的呢?

    信息的来源多了,信息的总量大了,医疗过程更透明了,医疗技术又提高了。

    但是医患关系却丝毫没有更好。

    我们总说,老病人就成了老油条,他们不会像之前那样对医生的话百依百顺,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细节上的调节,开始懂得和医生进行交涉和谈判。

    当医学专科化之后,每一个科的医生懂的越来越专,但也越来越少,这更加会让患者明白,这个医生也就懂这点,问他别的也不行。

    患者不再对某一个医生盲目崇拜,既让人感到庆幸,又让人感到悲哀。当医生和患者之间那层神秘的纱被撕开,医疗的关系味道就全变了。当我们讨论的不是健康,而是科学,而是数据,我们便不是医患关系,而只是一个医学行业分析师。

    患者对医生的尊敬已经不是发自内心的,他们对于医学和生命本身也完全没有敬畏,这个时代的人缺乏信仰这件事,一丝不差地表现在了医院当中。中国患者的尊敬更像是一种求人办事的姿态,无论是塞红包还是攀关系,都是担心你不好好办事。但是当事情没有办好,那就要就事论事了。

    在过去,哪怕有1%的希望,你也愿意和患者以及家属一起拼一把,而现在,哪怕有1%的风险,你都要考虑适当地考虑放弃。

    出事前的家属,和出事后的家属,大多时候并不是一类物种。

    人要会自己给自己找乐趣!不要给自己找不开心!

    医疗仍是非常落后的科学,连互联网都带不动

    很多人都在做P2P的创业产品,在医疗上也有相当一批人在实现“互联网+医疗”,但是为什么大多数的产品都在不断地失败,而即使是那些成功的,也并没有合理的盈利模式呢?

    为什么互联网+外卖,+打车,+自行车都毛病,+医疗就是不灵呢?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

    其实,主要是医生本质上大部分病也都治不好,能治好的病也存在一定的概率。

    医生需要你按照我们会治的疾病那样去生病,这样的话,治疗也许才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如果你不是这个病,或者即使是这个病但是存在一些特殊性,那我们也无能为力。

    越来越细的分科,让医生只知道自己会做的事情,把会做的事情揽过来,不会的事情推走。“首诊负责制”已经沦为了一个空话(也就是首诊的医生如果不能治,要给人家推荐合适的科室,如果推荐的不对,还要负责继续推荐)。

    再举个例子,化疗也许能够让一部分人的肿瘤缩小,但是却很少能治愈肿瘤,尽管作为医生,你仍然要这样推荐,因为除此之外你别无他法。有100篇文献证明B药的效果比A药效果好,尽管只是平均延长了15天的生命(从5个月提高到5个半月),尽管药价提高了20倍,但是作为医生,你仍然需要让患者知道最佳的方案是什么,尽管你心知肚明对于治疗的差别有限,但是对于家庭的负担差别很大。

    互联网+医疗成功的部分,其实也只能是这些办事的部分。而那些原本属于医疗的部分,无非是通过线上的问诊,还是通过线下的接触,都并没有太成功。

    面对面都没能治好的病,线上又怎么能治得好?

    对于目前的医学,实际是悲观的,我认为它在大多数时候并没有解决我们想象中的问题,我们对于医学不信任,却又给了它无力承担的期待值。我认为这些并不是单纯通过宗教、投资、教育、培训就能够解决的。

    我认为,我们只有一个希望,它在未来。

    我认为改变这一切的,只有技术的革命,而不是那种感动中国式的精神。

    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乐观,因为保持乐观就一切都有希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你看透医学的本质……其实那是一件非常难的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qic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