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569411/7f29504965c329b5.jpg)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思考探究第三题: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从两篇中各举一例加以分析。
以下内容引自《教师教学用书》第322页的关于此题的练习说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注意课文对偶句式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虽有嘉看》“故曰”之前,全都是对偶句。第一组,以“虽有……,不知…”的句式类比论证,导出议题;第二组,用两个“…然后知”的句式,构成对比,说明“学”与“教”的两种困境;第三组,用两个“知…然后能”的句式,进一步论述“学”与“教”的情境。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https://img.haomeiwen.com/i16569411/8864b87031cf0865.jpg)
第321页的“素养提升”:
通过反复通读理解对偶和排比在论述类文本中的作用。
这里所说的对偶句式不同于骈体文和律诗中的严格意义上的对偶;只要上下句涉及的内容相对,句式基本一致,皆属此类。如《虽有嘉肴)一篇共五句话前三句均为对偶句式。这类句式不仅从形式上看起来比较整齐,也有增强表意效果的功能。第一句以“嘉
肴”与“至道”对举,是一组类比,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二者的相似性……
对偶和排比的手法在八年级上册的((孟子)二章)中有所涉及,可以匀连起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在写作中尝试借鉴。
![](https://img.haomeiwen.com/i16569411/b7434f26fe069e8a.jpg)
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第21课在素养提升第3点中说:本课有不少对举和排比的句式读这样的句子要注意节奏鲜明,如“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这是我在《教师教学用书》上第一次看到“对举”这个词语。
《辞海》对“对偶”的解释是“修辞学上,辞格之一。用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反或相关的意思”。
![](https://img.haomeiwen.com/i16569411/2d1221a3b7719cf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6569411/704667a16552b8df.jpg)
《现代汉语词典》对“对偶”的解释是“一种修辞方式,指用次字数相同、结构一样、平仄相对的语句来表达相反或相关的意思,以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我们通常认为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法叫对偶。 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严格的对偶还讲究平仄,充分利用汉语的声调。
“对举”一词在《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上都没有查到。从网上查的是:
“对举就是相对列举或描摹之意。犹对偶;相对举出。“对举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小句组成的相互衬托、对照、并举,在结构上平行和依存,且小句的字数大致相等,在语义表达上相反、相似或相称的句式.如:
(1)他念一句,我念一句.
(2)成天钓鱼,冬天钓,夏天也钓.
(3)瓜小,瓤儿可甜.
对举与对偶是有区别的。对偶句的上下两句字数必须相等,对举只要字数大致相等即可。
我认为《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虽有嘉看》“故曰”之前,全都是对偶句。”的这种说法不严密。从修辞的角度,只有第一句是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毫无疑问是对偶句。那么,第二、三句没有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只是和对偶相似,不能叫对偶句。
顾名思义,运用比喻修辞的句子叫比喻句,运用对偶修辞的句子叫对偶句,《虽有嘉肴》的第二、三句没有运用对偶的修辞,所以不能叫对偶句,它们符合对举的特点,故可以叫对举句。虽然第二、三句的结构形式非常接近对偶句,但由于上下两句的字数相等,不能当做对偶句。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句子称作类对偶句或准对偶句,但不能叫作对偶句。
![](https://img.haomeiwen.com/i16569411/e5b8e12a5d79e34b.jpg)
《教师教学用书》是指导全国教师教学的参考书,不应该对概念进行模糊化处理,打擦边球。既然《教师教学用书》在八年级上下两册都提到“对举”(上文已用黑体字标出),那么,不妨将这个词语向学生和老师引入:将“上下句涉及的内容相对,句式基本一致”的句子,称作对举句。这样更严密一些,对于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更加明确、清晰、规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