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人的发明,人们常常想到流传甚广的“四大发明”。然而,有一个其实也很重要的发明却常常被人忽略,那就是——筷子。
筷子确实并不起眼,但却与中国人的生活日日相伴。几千年的浸润,它也成了我们文化中的一部分。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说过这样的话:“中华民族是优秀的民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发明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热,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比较起来,西方人大概到十六七世纪才发明刀叉。但刀叉又如何能跟筷子相比呢?
”李政道对筷子的评价是十分中肯的。这句话里也有一个问题,中国人发明筷子应该不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而是要比这早得多。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筷子实际上是相当晚近的词语,大约在明朝末期才开始出现。中国古人对筷子的称谓是“箸”。除了在一些方言区还保留着这个叫法外,很多人对这个字已经很不熟悉了,告诉你吧,它的正确读音是“zhu”(四声)。
在中国的典籍中,“箸”这个字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喻老》一文中:“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说从前的时候,商纣王用象牙做筷子,他的叔叔箕子十分担忧,说象牙筷子和土陶器是不相配的,只有犀角和玉做的杯子才相称,而用象牙筷子和玉杯,当然就不能吃普通的饭菜了。这样穷奢极欲下去,是亡国的征兆啊!
纣是商朝的末代君王,其掌权时间为公元前1144年左右。那个时候纣王就使用象牙做的筷子了,可见一般筷子的产生要远远早于那个时候。
那么,筷子最早是什么时候发明出来的呢?这个从史料上已经完全无法考证了。而从实物考古上说,“箸”的古字为“櫡”,从木从竹,可见最初的筷子是用木头或竹子制成的,这样的物品极易腐坏,一般情况下也不可能留存几千年而被今天的人类发现。
然而,近代以来的考古发掘还是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惊喜。从考古发现来看,古代中国人使用的进餐用具,主要有匙和箸两类,还曾一度用过刀叉。考古证据表明,古代中国人使用餐匙的历史十分悠久,餐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七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古代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进食时一般都是匙箸并用,文献中也常常是“匕箸”并提。所谓匕和箸,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餐匙和筷子。
我国1934年至1935年间对黄河流域安阳殷墟侯家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在M1005墓中曾出土商代青铜箸六支。说明距今三千多年前,在商代后期已有青铜箸使用,这也为“纣为象箸”的史籍记载提供了证据。
而更令人称奇的是,湖南马王堆一号墓1973年出土的3000多件精美文物中,有一双竹箸,长17厘米,直径0.3厘米。这双2100多年前的西汉圆箸实物,现藏于湖南博物馆,可谓弥足珍贵。

网友评论